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研究动态
    
儒学中心举办第七届“三心”论坛
发布时间:2021-04-02 16:24  作者: 张恒   摄影: 张恒   来源: 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阅读量:

3月30日下午,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举办第七届“三心”论坛。本届论坛由张春茂研究员主讲,他围绕“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主题,结合精心选取的古今中外乐曲片段,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个人修身、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张春茂从“孔子恶郑声”典故讲起,深入分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首先,儒家音乐美学的审美基础是“中和”思想,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淫不伤。其次,儒家音乐美学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所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其中“美”是指音乐形式美好,旋律悦耳动听;“善”则指音乐作品内容健康妥善。最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无论是在审美标准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仁”都树立了一个严格的规范。

紧接着,张春茂讲解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及雅乐对个人修身的重要意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主张“乐者,德之华也”,音乐作为一门集文学、社会、政治、经济等学科于一体的艺术,它所表达的人类情感特征非常明显,对人们的情感、价值观、意志及品格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达到“尽善尽美”的音乐理想,除了追求音乐本体的形式审美外,更重要的是对至高无上的的道德情操境界的不懈追求。

在此基础上,张春茂深入讲解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及雅乐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张春茂引用《乐记》的论述,认为快乐祥和之音多产生于政通民和的太平盛世,充满悲愤怨怒的音乐说明社会动荡、矛盾凸显,哀伤之音则多产生于民不聊生、岌岌可危的亡国之世,这说明音乐与社会政治是相通的。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充分肯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音乐既能在战争中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奋战,又能在和平环境中影响和指导人们温良礼让的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讲解过程中,张春茂还分享了他精心挑选的部分古今中外乐曲,使大家的感受更加直观。整场讲解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趣味盎然。


听完张春茂的讲解之后,儒学中心其他科研人员又就儒家音乐美学思想、音乐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大家认为,通过参与本届论坛,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了新的体会与认识,对未来的科研工作很有启发。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