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咨政建言
    
王兴国:激发乡村的原生活力
发布时间:2018-05-31 09:59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8年5月30日 阅读量:

乡村有着不同于城市的文化特质、生态特质与产业特质。推进乡村振兴,应精准把握这些特质,激发出乡村的原生活力。

山东较早开始了农村改革,并进行了农村产业发展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山东农村发展也逐步释放出活力,涌现出一批有特色和实力的乡村,依靠自身禀赋稳步发展:依运河而生的台儿庄、南阳等古村落;依山而建的九上沟、雹泉、王石门等村庄;依托历史文化的竹泉、朱家峪、李家疃、井塘等村庄;因发展渔业而兴盛的雕龙嘴、烟墩角等美丽特色村庄。同时,许多乡村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获得了成功。这些田园综合体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山东省先期建设了14个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其中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被选为国家试点项目,潍坊市昌邑潍水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被选为省级试点项目。

从这些取得成功的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看,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激发其原生活力,在政策上注重其本土活力重建,恢复自我生长与更新的状态。这就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特定乡村的发展特质,把握这些特质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规律,从而促进乡村活力的全面释放:

激发乡村原生活力,应注重其“文化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山东文化有鲁风、齐韵,还有黄河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等等,这些都是乡村振兴可以依托的深厚文化积淀。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一度沉睡的优秀道德、传统文化苏醒过来,重现其文化特质。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

激发乡村原生活力,应注重其“生态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特质,就是保护了生产力。曾经,我们在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和城市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农村的生态保护,在发展过程中野蛮开发和利用农村生态资源,造成了环境恶化与农业产品质量下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特质。山东地形多变,原生态优美,适合乡村融合自然环境塑造特色。水系发达的乡村可以体现水乡韵味,平原乡村可以展现田园风光,多山乡村可以呈现山村风貌,沿海地区可以表现海洋风情。乡村振兴不是简单模仿城镇搞建设,而是发挥其生态优势,通过绿色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永久的财富。

激发乡村原生活力,应注重其“产业特质”。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的支撑,农民富裕也需要产业的支撑。乡村产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根本是发展健康生态农业,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重构乡村产业支撑。山东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差别较大,存在较多以农业为主的乡村,这些乡村应该更多地发展高效农业,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较好产业基础的乡村,尤其是城市的近郊乡村,则可以发展现代智能产业,成为信息村、科技村等现代产业集聚地。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