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咨政建言
    
李彦文:为经济发展补上绿色短板
发布时间:2019-07-03 14:00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9年7月3日 阅读量:

我们要走的现代化道路,绝不是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单行线”,也不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形线”,而是一条追求绿色发展、符合生态原则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推进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助于解决我们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能够对世界发展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必须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情况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依然严重,一些人依然没有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美丽中国”列入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作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目标之一。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条现代化道路绝不是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只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单行线”,也绝不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形线”。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推进绿色发展,走一条符合生态原则的现代化道路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方式才是科学的发展方式,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推进绿色发展,应主动引领产业革命。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充分暴露,全球生态压力日益加大,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限度。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和转型,低碳转型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潮流。因此,在顺应全球低碳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应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制度,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睿智论断,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部署,就是要推动我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做出重大调整和转型,加快我国产业的低碳转型,推进自身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发展,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当今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渐加剧,而发达国家一直陷于疲于应对的困境,行动迟缓、乏力。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中国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实质上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要为世界作出重要贡献的庄严承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着力于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继续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参与到全球低碳转型的大潮中,推动全球生产体系和能源体系的清洁化和低碳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推进绿色发展,应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不仅站了起来,而且富了起来,强了起来。我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在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勇于直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如“生态”短板、“西部”短板、“三农”短板、“教育”短板等等。推进绿色发展,正是“补短板”的关键环节。十九大报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监管,提出了“加快生态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把“绿色发展”推进到社会发展的一切领域中去,给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绿色发展,应教育先行、健全法制。推进绿色发展,应以保护、增进绿色生态环境为先,以开发、创建绿色生态产业为继,形成良性循环,保证永续发展。坚守绿色理念,重在绿色作为(包括科学的监管)。在当今文明社会里,几乎没有人会公开、正面反对“绿色发展”即科学发展的理念,但总有人为了一己或集团私利,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滥作为,甚至逆流而动、铤而走险。有鉴于此,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首先加大多层面和多层次社会教育的力度,让绿色发展理念入户、入村、入校、入规、入法、入刑,对广大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严肃处理,从而让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深入人心,做到功过有别、奖惩严明。若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保证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则无法让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质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法学博士)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