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咨政建言
    
汪霏霏:徂徕书院与宋初三先生
发布时间:2021-03-17 11:16  作者: 汪霏霏        来源: 《大众日报》2021年3月16日 阅读量: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朝,发展于宋代。徂徕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曾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宋宰相范成大《骖鸾录》首举徂徕书院,在历史上,范成大最早提出四大书院之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

徂徕山在泰山东南侧,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诗经·鲁颂》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吟咏,也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的赞美,唐朝大诗人李白曾隐居于此。早在2000多年以前,泰山与徂徕山就已经名扬天下……

徂徕山最高峰太平顶与泰山玉皇顶遥相对峙,故有“泰山徂徕”相提并论的说法。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著名学者石介在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就像玉皇顶与太平顶双峰并立那样,泰山书院与徂徕书院也相邻而建,日月同辉,让一域文化华彩流溢而传之久远。泰山与徂徕山,亦因一脉相承的泰山徂徕书院而一同名扬四海,那时这一带的书院鼎盛一时,朗朗书声传荡在高山之中……

“徂徕先生”石介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泰山孙明复(孙复)、石守道(石介)三人。”朱熹所说三人就是徂徕书院的学者孙复、石介和胡瑗,也就是当时著名的“宋初三先生”。
  徂徕书院的创办者石介(1005年-1045年),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20多岁中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老家服丧期间创建徂徕书院,聚徒讲学,人称“徂徕先生”。

石介性格耿直刚烈,嫉恶如仇,敢言直谏,有强烈的民本思想,“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一》),曾上书直谏宋仁宗,指责仁宗宠幸美女,饮酒无度,钟鼓连昼夜。后因父母相继谢世,他只好守丧在家。当时,外族入侵,西北边疆烽火四起,石介身居徂徕,心忧天下,创办了徂徕书院,传授自己的治国之道。

石介作为京东名士,主动拜布衣孙复为师。孙复因此很快名扬天下,石介的行为也被传为佳话。石介这种学富五车、和蔼可亲的人设吸引了大量学生,一时徂徕书院弟子云集,其中著名的有姜潜、刘牧、张洞、李蕴、祖择之、杜默、张续、李常、李堂、徐遁等人。金代的党怀英、清代的赵国麟都曾读书于此。

在孙复、石介所处的时代,佛道二教兴盛,他们意欲通过共同努力重振儒学。二人主动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他们与范仲淹等人一起兴起了“复古劝学”的活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同时提出持续儒家的“道统”主张。这其中的道是孔子之道,既关乎人伦社会,为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长幼设立规范,又为政治统治确立社会秩序。

“泰山先生”孙复

孙复(992年-1057年),字明复,北宋晋州平阳人。孙复一生治学勤奋,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殿中丞。宋景祐元年(1034年),石介调任南京为官,结识了因贫困而流落于此的孙复,两人一见如故,迅速成为老铁。第二年,孙复由石介引领来到泰安,在岱庙东南兴建学馆,名之为“信道堂”。从此孙复广收生徒、讲学授经。后来岱庙扩建,信道堂并入岱庙院内,孙复就到泰山南麓的栖真寺讲学,人称“泰山先生”。

孙复讲学泰山,四方士子闻风而趋,文教兴盛,学者众多。当时朝中一些大臣如欧阳修、李迪、杜衍等人都与泰山书院关系密切。前任宰相李迪还将侄女嫁给孙复,在当时传为佳话——“得到宰相亲切关怀,乡野大儒被选做侄女婿”,《西厢记》中“相女配夫”情节即源于此事。

徂徕书院开启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序幕,代表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文化,流动着儒家文化的风骨,它在齐鲁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有这些不仅对于中国古代书院史的考察,而且对于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徂徕书院也成为泰山文化史上富有理性光辉的篇章。徂徕书院的创始人孙复、石介二人以儒家理学精神为先导,培养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人才,树立了一代严谨学风,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泰山学派”。

“安定先生”胡瑗

在徂徕书院的众多学子中有一位名叫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人,人称“安定先生”。胡瑗在泰山苦读十年不归,终成学问丰厚、博古通今的学霸一枚。读书期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胡瑗不废学业。据记载,胡瑗每接到家信,只要看到书面上有“平安”二字,就把信投到书院旁的溪涧之中,以免读信分散精力。后人遂将胡瑗投书之地命名为“投书涧”。

为更好发扬儒家道统,孙复、石介以及胡瑗等人身体力行、尊道明道,开启一代治学新风。孙复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其关于《春秋》的研究为学界所重。同时他主张“文以载道”——“夫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石介也认为道应该“万世可长行,一日不可废”,而文则需要“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而后为之辞”。胡瑗的学术也以经学见长,在解经上,他强调“以理为胜”,这与传统训诂学有很大不同。

“宋初三先生”得到泰山人民的世代敬仰,当地建有“三贤祠”以春秋致祭,而“景贤石”“授经石”“讲书台”“投书处”等题刻更是将泰山书院铭刻千秋。正像三贤祠对联写的那样:“道仰传薪,快有经书留旧席;人高侍立,妙兼风雨对名山。”

“后浪”逐“前浪”

宋明理学的兴盛与徂徕书院的学术宗旨和治学风格关系密切。孙复、石介在泰山兴办书院,讲授儒学,开启道统,发扬经学的教化作用,从经典中发现性命之理,这种治学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徂徕遗韵中泰山学派的“后浪”将“前浪”发扬光大。

首先,泰山学派的重道精神对宋明理学思想的开辟起到了先导性作用。宋初三先生对于经典,以明道为主,不恪守一家一经,不作茧自缚,博采众长、汇通群经,构建儒家的道统。这一点对后来宋明理学家们汇通各家学派,丰富发展儒家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文明的生长正是因为各个分支的交流互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次,泰山学派明体达用、文以载道的“道论”确立了后来宋明理学重要的学术方向。还有,徂徕书院本身这一教学形式,对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也起了示范作用,以至后世理学家多以书院为依托进行学术研究、教书授课。因此,徂徕书院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派,不论是对后来儒学的道统延续、学理的创新还是办学形式的确立,都具有不容低估的启发作用。徂徕书院和泰山学派犹如五岳独尊的泰山一样让后人高山仰止。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