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咨政建言
    
车振华:到民间去,到人民中去——关德栋关于“人民口头创作”的手稿
发布时间:2022-07-14 09:06  作者: 车振华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3日 阅读量:

关德栋以俗文学研究、敦煌学研究、满学研究享誉学林,但关于他在民间文学教学和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上作出的重大贡献却少为人知。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设的民间文学课程,为新时期山东大学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领导进行的两次民间文学采风,更是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民间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的“民间文学”课程改称“人民口头创作”,突出强调“人民性”和“口头性”。1954年至1956年,关德栋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四次开设“人民口头创作”课程。作为课程的“生产实习”,关德栋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的暑假带领学生前往山东省沂水县和淄博市进行民间文学采风。这两次采风搜集到70余万字的民间文学资料,编印为《人民口头创作实习资料汇编》,在当时的民间文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部分资料经过整理,以《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民间文学采风资料汇编》(关家铮、车振华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之名出版。

近期,笔者在参与整理《关德栋俗文学研究著作集》的过程中,发现了三份关德栋与“人民口头创作”实习相关的手稿,分别是《人民口头创作实习总纲及实习进程》《山东大学中国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组“人民口头创作”生产实习计划说明》《中文系生产实习队小组总结提纲》。这三份从未公开过的珍贵资料是关德栋为1956年淄博田野采风作出的总体要求和详细部署,从中可见,为了这次看似寻常的课外实习,关德栋做了多么细致周到的筹划安排。

在《人民口头创作实习总纲及实习进程》中,关德栋从“生产实习的教学地位”“生产实习的目的和要求”“生产实习的方式和方法”“实习内容”“实习准备工作”“工作检查和成绩检查”“实习过程”七个方面对此次采风活动进行了详细说明。他认为,“生产实习是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形式”,“充分地认识它在全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关德栋将此次田野采风的目的归纳为四点:一是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补充课堂以外的实际知识;二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知识的结合,进一步理解珍视人民口头创作的重要性;三是充实学生对人民口头创作的感性认识,熟习人民口头创作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四是初步独立进行人民口头创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关德栋对搜集歌谣、故事、谚语、谜语、曲艺、民间小戏等不同样式的民间文学作品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列出了工作要点。

《山东大学中国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组“人民口头创作”生产实习计划说明》再一次对“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工作提纲”作了强调。尤其是在“工作提纲”中,关德栋向采风队员介绍了具体的工作方法:第一,向实习地区各方面广泛收集该地区人民口头创作的有关资料;第二,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自由集合方式进行搜集工作;第三,调查发掘典型的说唱者,进行个别采访;第四,就所获得的材料及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研究;第五,记录实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关德栋对队员们实习日记所包括的内容也作了要求:一是本日工作进行情况;二是获得的资料;三是所获资料的地点,说唱者的姓名、年岁、出身等(典型的说唱者需记录他的经历、说唱的传承情况等);四是工作的优缺点及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五是对所获得资料的初步评价。难能可贵的是,这份《山东大学中国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组“人民口头创作”生产实习计划说明》中特别强调,“希望参加实习的同学,不要受到它的限制。应该在实习中多多进行独立思考,随时设法克服困难,并努力创造经验”。

在这份手稿中,还夹着两页没有标题的强调性补充性文字,其中提到:“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深入体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观点,正确地理解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对当地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历史情况等作概括的全面的了解,深入了解民间文学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民歌的搜集采访要全面、细致、深入”,“记录要求忠实完整”,“有关的问题如方言、歌唱情况等须作说明”。

《中文系生产实习队小组总结提纲》是为采风结束后小组总结所列的提纲,包括“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后实习工作的意见”等,特别要求“总结必须注意简明具体,必须以实例或数字说明问题”,基本涵盖了采风实习的方方面面。

1956年的这次田野采风,只有带队的关德栋有过田野工作的经历,他曾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搜集整理了《新疆民歌民谭集》《甘肃青海民歌集》,其余采风队员均为第一次从事田野工作,但他们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严格的专业培训和高效的组织指导。采风队员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忠实记录的原则,切切实实俯下身子、走入民间。据参加采风的孙庭华回忆,他们在采风期间,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成为了彼此的亲人。在蒲松龄的家乡蒲家庄,为了帮助农民兄弟提高觉悟和扫除文盲,采风队员们办了夜校,还克服困难,“自己编写、刻板,油印了《识字课本》,年轻人人手一册”(孙庭华《在蒲松龄故乡搞社会实习》,《山东大学报》2009年3月25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觉,他们才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搜集到大量真实可靠和接地气的民间文学资料,为山东大学的民间文学教学作了有益的补充,也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和区域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到民间去,到人民中去,扎根广袤无垠的大地,从脚下深邃厚重的学术土壤中汲取营养,这是前辈先贤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唯有如此,我们的学术研究方能行久致远。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凤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