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咨政建言
    
周其森:保障“耕地健康”实现永续利用
发布时间:2023-08-14 04:58  作者: 周其森        来源: 《经济日报》2023年8月12日 阅读量:

在不久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这对于进一步巩固粮食连丰成果、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意义重大。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土地是农业的自然载体和资源依托,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前提。正因如此,要确保粮食安全首先就要确保耕地安全,18亿亩红线必须严防死守。耕地安全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质的标准。拥有一个数量充足、健康优良的耕地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耕地质量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壤结构性破坏导致板结严重、酸碱度失衡导致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导致重金属含量失衡、土壤污染导致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土地耕层过浅,加之化肥农药长期过度使用,致使板结层过厚,二是粗放式耕作违背了耕地休作规律,三是长期土壤污染破坏了土壤生态。要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实现“农田就是良田”的耕地保护目标,应当从耕地健康、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等方面入手。

其一,强化耕地健康措施。培育耕地健康观念是前提。确保耕地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耕地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才能从行动上纠正单纯的土地掠取行为,真正关心耕地、呵护耕地,构筑耕地永续利用思想屏障。推广耕地健康耕作方式是重点。农业生产方式的重点是耕作方式,耕地健康与耕地的耕、种、管、收、养每个环节都密切相关,培养与粮食安全相适应的耕作方式,以耕地生产全过程安全来保障耕地全方位健康势在必行。建立耕地监测监管机制是关键。有效耕地监测监管是实现耕地高质量利用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耕地健康至上的农业,一个以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为内容的土壤监测监管体系的建立,是从传统农业耕地保护转向科学保护的基本标志。目前我国土壤监测监督的手段和措施还不完备,尽快建立一个国家、耕地经营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耕地健康保障体系尤为必要。

其二,优化耕地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是以耕地为主要载体、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除了耕地本身的优质安全之外,还涉及农田道路、农田水利、农田规划、田内设施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性配套设施是耕地生产效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着粮食生产安全战略的实施。耕地基础设施的水平,是耕地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体现着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与耕地内在健康要求不相适应、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其三,健全良田建设综合配套。确保耕地优质健康,建立全局性的土壤监测服务体系至关重要。现代化农业生产对耕地安全的要求之一,就是打破传统封闭模式和信息壁垒,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跨区域提供信息支撑和技术服务,实现耕地监测数据共享,建立土地健康档案、做到应保尽保,供需平衡。加大耕地综合保障,依法保障耕地健康。对待耕地安全,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予以保护,尽快完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通过法治的完善来健全耕地健康的屏障。要用好经济手段,鼓励和奖惩并重,让耕地保护者得实惠,让污染耕地者受惩罚。还要建立以耕地健康为重要内容的、科学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革除在粮食生产上的单纯经济标准、短期收益标准等弊端。综合培育建立休作有度、用养相宜、健康长效的耕地保护利用机制。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凤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