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王承强: 农村老年人口经济供养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7 17:11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0年8月1日 第117期 阅读量: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农村老年人口经济供养及其对策研究》,于2018年12月结项,结项证书号20184195。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是以农村老年人口经济供养为考察对象,全面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经济收入和支出状况,包括经济收入水平、经济收入来源、不同类别的农村老年人口经济收入差异、经济支出水平、支出结构等;以及农村老年人口经济供养状况,对城乡老年人口经济供养进行比较,对农村老年人口经济供养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最后促进农村老年经济养老的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从而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使得农村成为全国老年人集中地区,同时也是养老压力巨大的地区。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养老方式,而经济供养作为养老的基础,始终是农村家庭养老的核心问题。研究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供养问题对于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农村老年经济收入普遍偏低,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首先是子女的资助,其次是政府/社团的补贴/资助。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男性老年人高于女性,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明显高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离婚的农村老年人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同吃同住的人数越多,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越低。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影响很大,健康状况好的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明显高于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

城乡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影响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本课题选取了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七个变量,运用二元逻辑斯蒂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有六个解释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对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影响最大最敏感的是文化程度,其次是健康状况,第三是婚姻状况,第四是是否从事有收入的工作/活动,第五是性别,最后是年龄。为了确定城乡因素对我国老年人经济收入影响程度多大,本课题在影响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城乡这一解释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对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影响最大的仍然是文化程度,其次就是城乡因素,这说明城乡因素的重要性。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出水平偏低,且贫困率较高。农村老年人每月支出1000元以下的占比近2/3。高年龄段的老年人因不同支出原因导致经济支出较高。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的经济支出数额较大。日常饮食支出仍然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占总消费支出的49%;其次是医疗费用,占总消费支出的25%。利用恩格尔系数对农村老年人消费支出进行评价,发现达到富足水平的农村老年人达64.7%,贫困老年人所占比例为10.2%。城乡老年人富裕程度差别也较大,城市富裕程度明显高于农村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居家基础设施配置有待完善,且对养老的准备不足。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房子,但建设年代比较老,并且房内的基础设施较差。少部分老年人房子基本设施配置情况尚可,但是社区基础设施配置较差。农村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不齐全,并且利用率很低。居家养老仍然是农村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多数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不够了解,并且对养老院的印象很差,对自己养老的经济储备和养老规划准备不足。

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处于全方位的弱势。农村老年人年平均收入不到城市老年人的1/3,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明显高于农村老年人。其主要经济来源首先是自己的离退休金,其次是子女的资助,而农村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首先是子女的资助,其次是政府/社团的补贴/资助。城市老年人经济月支出远高于农村老年人,是农村老年人2倍。城市老年人居住房的基础设施比农村老年人更为完善,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比农村社区更加完善。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整体好于农村老年人,并且衰老速度低于农村老年人。城乡老年人的基本活动自理能力都较强。城市社区的管理比农村社区更为规范。城市老年人在养老经济储备方面比农村老年人更为充足。

三、对策与建议

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水平,从制度上保障老年人的收入增长。制定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增长的长效机制,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保障养老金逐步稳定增长。

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的易贫人群,减少他们的贫困率。农村老年人是一个高度分化的人群,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子女构成等都使农村老年人群在社会经济水平、日常生活状况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施农村老年人普惠制度的的同时,也要重点照顾到特殊人群的特殊情况,突出重点。第一是关注孤寡老人。这部分农村老年人遭遇贫困的概率很高。政府首先要对其进行完整的统计,充分了解该人群的数量、分布、特征,制定具体的经济支持措施,支持水平不能低于扶贫标准。第二是关注农村高龄老年人。受年龄和身体特征的限制,该人群只能通过政府经济支持和儿女的帮助来维持正常生活,而儿女的资助是不稳定因素,因此政府的经济支持对该人群至关重要。第三是关注农村女性老年人。由于处于家庭中的角色、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农村老年女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从而使农村老年女性在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处于明显弱势地位。

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村老年人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提高当前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生活水平。事实证明,农村土地产出仅能维持农村老年人的温饱,从根本上改善经济状况。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除了政府、社会、家庭的多方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城镇化步伐,为农村老年人创造有社会保障就业的机会。

通过定期体检、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减少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医疗费用逐渐成为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经济负担,很多农村老年人因病致贫。加强定期体检,建立农村老年人健康档案,减少疾病患病率,做到未雨绸缪。各地政府现在也实行定期体检制度,但是调查发现,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参与率偏低,需要政府加强宣传,使这项制度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定期体检的项目偏少,一些重要的体检项目还未涉及到,要尽快完善和充实。过组织系统讲座、宣传栏、录像等形式大力加强健康教育,使农村老年人了解引发疾病的原因、预防措施及保健知识,让农村老年人做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构建多层次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把老年人医疗保障程度确定在合理的水平上,逐步增加对农村老年人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建立生活困难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对低收入困难人群如高龄老人、孤寡老人、患重病大病的老人等实施免费医疗,减轻或去除他们的医疗负担。

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不断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多数农村社区已经注重加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但是与城市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在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有些农村社区硬件的数量也已经满足了农村老年人的主观需求,各项设施和服务项目的比例也都有增加,但是提高这些设施与项目的使用率和满意率是加强农村老年人社区支持的一个重要层面。

推广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模式,鼓励农村老年人邻里互助养老。我国正处于家庭养老功能逐步退化、高成本养老机构建造及社会服务体系刚起步并存的局面。因此可以考虑推广亲属或邻里间互助养老的模式。鼓励亲属间多走访,开展邻里帮扶活动。为独居、高龄老人安排邻里结对、提供陪护外出、打扫照料等服务,使农村老年人感受到邻里之家的温暖与关怀。采用“走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的形式,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且行动不便的失能、高龄等老人,采取专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上门服务的方式;对于大部分身体尚健康、能自理的老年人,引导其走出家门接受服务。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385.jpg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