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刘爱梅: 我国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城市化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10:12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0年9月1日 第119期 阅读量: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我国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城市化战略研究》,于2017年9月结项,结项证书号:20171388。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基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通过考察我国城市化战略发展的趋势以及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存在问题,城市化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等,探讨提出促进我国转向均衡增长的城市化战略。

本研究回答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在对我国山东、江苏、天津等多个省份城市化发展实践的调研基础上,结合对日本城市化发展过程及特征的研究,总结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分析了城市化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消费不足导致中国经济产能相对于城市人口过剩。解决经济结构失衡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结构高级化,二是通过城市化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

本研究提出了“均衡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为科学制定我国城市化政策提供借鉴。本研究的落脚点是如何调整城市化战略,提出均衡型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只有促进均衡型城市化的发展,才能解决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均衡型城市化的定义、内容以及具体的推进策略,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研究在探讨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特征以及我国城市化战略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日本等国的城市化发展经验和规律,提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特征及战略选择——均衡型城市化战略,并分析了均衡型城市化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1.主要内容

一是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及我国城市化战略演变过程。我国城市化现状特征表现为城市化快速发展,进入提质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在缩小;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逐步消除;城镇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等。但是,我国城市规模仍存在“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问题,城市化的关键性制度障碍还没消除。

二是分析了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向均衡增长的作用。从城市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两方面任务。认为经济结构失衡是因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消费不足导致中国经济产能相对于城市人口的过剩。解决经济结构失衡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结构高级化,二是通过城市化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城市化和创新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动力,目前来说,城市化对解决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作用尤为重要。

三是基于日本的城市化经验借鉴,总结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特征。在空间布局上,我国城市化模式趋向于日本城市化模式,极化与分散化并存。在发展速度上,城市化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趋向中高速增长。在发展质量上,城市化发展将从速度扩张型转向质量与速度并重的发展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速度将不断提升。在发展形态上,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但城乡资源配置水平差异将长期存在,绿色、智慧、人文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四是提出和论述了均衡型城市化战略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本研究论述了均衡型城市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操作步骤。“均衡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能够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而又不处于过剩状态,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居民能够享受相似水平的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有相似的生活水平和享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2.重要观点

一是认为城市化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城市化和创新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动力,也是政府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两大战略。中国产能过剩的本质是产品相对于8亿农村人口的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经济结构失衡主要是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消费不足造成的,解决结构失衡的关键是推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二是总结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的新特征: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城市化发展进入提质与转型发展阶段,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差距正不断缩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碍逐步消除。

三是总结了我国城市化战略演变的主要特征: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战略从单一的“城市规模布局”转向对“城镇空间布局、人的城市化、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内容的关注与改革。

四是提出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向于日本城市化模式,走的是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道路。这种不平衡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化发展早期容易集聚优势人力和财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到城市化发展后期则容易导致城市病与过疏化等后果,需要在集中的时候注意均衡发展,走集约而均衡的城市化道路。

五是提出了均衡型城市化战略是促进经济转向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均衡型城市化”战略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促进中国经济转向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

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

1.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从城市化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为分析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视角。目前经济结构失衡的本质是供给相对城市部分中高收入人口的需求过剩,而农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口的需求不足,他们的消费水平还远未达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消费能力,因此,解决结构失衡的关键是通过城市化发展满足农村人口和城市部分低收入人口的需求,满足他们的住房、医疗、文化和子女教育等消费需求。本研究提出了通过均衡型城市化发展解决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

本研究认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向均衡增长过程中的长期战略,至少是今后二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从城市化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提出了均衡型城市化的战略方向和均衡型城市化的具体推进策略,对制定今后我国城市化发展政策提供了借鉴,也为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化解产能过剩并促进经济转向均衡化发展提供借鉴。

2.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0项,最终成果是研究报告。阶段性成果包括:专著1部,CSSCI期刊3篇,《大众日报》理论版专题系列4篇,得到省领导批示的研究报告2篇。其中重要的成果应用如下:

(1)在《现代经济探讨》《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多维视角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和城镇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研究》《城镇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等论文提出的观点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思路。《创新和城镇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研究》一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2)在《大众日报》理论版发表的《城镇化道路需要重新设计》《科学布局城镇体系》《以制度城镇化解决人的城镇化》等专题系列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转载,为政府制定城市化发展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

(3)结合山东省情实际,课题负责人参与撰写的呈阅件《关于推进我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得到省有关领导的批示,并被批转给住建厅等有关部门参阅,为全省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