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赵燕姣: 西周王朝经营南国史事考
发布时间:2021-08-25 10:21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1年1月1日第127期 阅读量: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当前学界对于西周王朝经营南国史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五个方面:其一,有关南方封国的研究。相关学者在进行金文研究过程中,凡涉及诸侯国的历史地理,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陈槃先生所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犹值得一提,影响巨大。其二,周昭王南征的相关研究。学界对南征的线路、原因、对象及南征失败后对西周王朝南国经营之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持续讨论。此外,随着静方鼎、甗、京师畯尊等铭文的出现和湖北随州羊子山和叶家山西周早期鄂、曾墓地的发掘,特别是与昭王南征密切相关的鄂、曾两国地望的确定,为我们钩稽补苴典籍的缺佚带来重要契机。其三,周穆王征南国的相关研究。有关徐偃王的研究,考证最为翔实的当推徐旭生先生。他认为徐偃王大约同楚成、穆、庄三王同时。此外,亦可详参诸家对相关器铭的考释。其四,南国淮夷的相关研究。淮夷的研究,始于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代民族所做的多元划分。与“淮夷”相关的还有“南淮夷”“南夷”“淮南夷”等数个相近的族称。对于彼此间的关系,可参徐中舒、顾颉刚、刘翔、张懋镕等先生文。此外,亦有学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淮夷文化做了适当的推定。其五,南方古国“噩”的研究。学界多认为殷墟卜辞中已见殷王田猎于噩的记载,于省吾、罗运环等先生却认为以往学者释作“噩”的地名,实为“丧”字。现阶段对噩史的研究,主要依赖器铭。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成绩斐然且精妙之论随处可见:

1.有关西周时的南国研究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南方乃蛮荒之地的传统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早已不攻自破,前贤对这里独特的文化面貌做了多方位分析。

2.南方地区出土的大量铜器,使得相关的研究进展迅猛,特别是与昭王南征密切相关的曾、噩两基点的落实,使得昭王南征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

3.学界就淮夷的族属、地望、迁徙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有些见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对西周王朝始终经营南国的原因,前辈学者依据自己对史料的理解,提出了许多颇有见解的看法,诸如对铜、锡等稀有资源的控制及开疆拓土的政治需求。

颇为遗憾的是,这些成果或存一些不足:

1.研究分布的不均衡性。对南方封国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些大的封国,对一些小的封国关注较少,从而造成对西周南国的整体部署描绘得并不清晰。

2.囿于对相关器铭的不同释读,昭王南征的某些问题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如南征的对象、路线以及此后周人再未轻易涉足长江流域的原因等。

3.有关徐偃王的生活年限、历史地位等问题,前人的研究力度稍嫌不足,致使人们无法从神话传说中将其历史原貌剥离出来。

4.对西周时期各个不同阶段王朝与南国的关系变迁,目前的研究似有空白,因而亦就未能做出纵向的比较。

二、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全面搜集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前贤的研究成果,整合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西周王朝经营南国的相关史事,尤其是前人较少措意处及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1.西周王朝早期的南国经营。对南方封国中尚存疑义的问题(如曾随之谜、应侯见工簋铭的释读、息国的始封年限、也簋盖的归属及录伯簋与录诸器、伯诸器的关系、申国的分封等)及昭王南征进行翔实考察,从宏观上认识西周时整体的南国部署。

2.西周王朝中期的南国战事。对西周中期有关南国的出土材料作全面的耙梳,对西周中期的对南关系提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3.西周王朝晚期的南国动荡。全面搜集相关田野考古资料,对西周晚期的南国动荡局势作最大程度复原,进而加深对西周灭亡缘由的认识。

4.西周王朝经营南国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不仅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对其原因进行探讨,还吸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略抒陋见。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田野考古资料,尤其是近年来新的出土材料为依托,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周王朝早、中、晚三期的南国局势考察,深入阐释西周王朝与南国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点,重新认识当时的天下格局、民族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对西周王朝经营南国的相关史事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当时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更清晰地定位西周文明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长河中的历史地位。

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借鉴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

1.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出土材料进行分类,并整理分析相关器铭、甲骨文与简帛资料。

2.通过梳理相关先秦文献,尤其是《尚书》《逸周书》《诗经》《左传》等文献中有关南国的内容,达到与田野考古资料相印证的目的。

3.结合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对东夷、淮夷、南夷、徐等族群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其历史脉络。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是目前学界最为全面的有关西周时期南国史事的专题研究,选题具有创新性。本研究通过对西周王朝不同时期征服南国相关史事的考证,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对南方封国若干尚存疑义的问题进行考察,有助于从宏观上认识西周时整体的南国部署,从而为进一步认知南国对整个王朝的重要性奠定基础。

2.通过对昭王两次南征的相关史事考证,发现:昭王末年,由于地处南国的虎方与荆楚对王命叛服不定,而他们的动向又直接关系着象征财富与权力的青铜流向,为了更好地控制资源,昭王毅然决定率师亲征。尽管昭王第二次南征的结果不仅“丧六师于汉”,且周王亦殒命,周人数世倡导的“天命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南征是失败的。对昭王相关史实的再梳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评价周昭王。

3.西周中期穆王之世曾遭遇大规模的外族入侵,通过对相关器铭的释读解析认为,此次叛乱之首应是古今盛传的仁义之君“徐偃王”。和众多的历史人物一样,徐偃王的形象同样经历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至清晰的发展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淮夷的相关问题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资料表明,淮夷作为一个凸显的族团始见于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此后与中原王朝间的交流相当频繁,而先前屡屡挑战周人统治权威的东夷至此已基本消失,两者在时间上的相承,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巧合。本研究认为,淮夷并非淮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而是经周公东征和齐、鲁分封后,被迫南迁至淮河流域的东夷分支。经过数代的休养生息,他们在淮河流域不断发展壮大,至西周中、晚期,终成王朝的心腹大患。此外,还对“淮夷”及铭文所见“南夷”“南淮夷”关系作了缕析。

有关“南国”政治地理性质的研究,是西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的明朗化,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西周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及与之相关的早期国家形态,有助于了解西周王朝的经济政策与民族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正确阐释当时若干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