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获奖成果
    
王波:《就地城镇化的特色实践与深化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6-09-29 11:06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6年9月22日 第24期 阅读量:

编者按:在前不久结束的山东省第30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我院收获丰硕。为进一步发挥获奖成果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进一步促进获奖成果价值转化,特邀获奖成果作者对成果进行简介,以展示这些优秀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本文作者为山东社科院《东岳论丛》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此课题在全省第30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王波.jpg

一、选题意义

就地城镇化是我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特色,与四川、安徽等省份的跨区域流动相比,目前,我省85%以上的流动人口在省内流动,50%以上在县域内实现转移,全省50%以上的城镇人口分布在县(市)、镇层级。山东省在城镇化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典型意义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本文考察和总结各区域就地城镇化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并探索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规律,对我省今后形成正确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有重要帮助,并为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借鉴。

二、主要内容

1.山东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探索:一是就地城镇化发展成为重要趋势,城镇化就地发展和人口就地就近转移逐渐成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色。二是载体和形态培育成为就地城镇化的实现平台。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山东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2.分析了山东就地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①如何全面发展?今后,山东省的就地城镇化尤其要在居住方式和就业方式上实现协调转变,避免城镇化空间调整带来的“双宅”现象、“空心村”问题以及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②如何特色发展?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和自身需要来推动就地城镇化,而不是盲目上项目、搞建设。例如,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有些地方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的做法,丢弃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千区一面、缺乏特色。③如何持续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坚持统筹发展,强化公共服务与实体产业的支撑。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地城镇化区域需要探索如何与先发城镇区域对接、互动发展,在人力、资本流动以及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形成统筹机制、促进一体化效应。

3.山东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深化路径:在就地城镇化发展实践中,各区域需要以战略目标和科学规划为指导,把城镇化过程与地理空间重塑有机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支撑有效结合起来,与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多维化、系统化推进就地城镇化提质升级。

三、学术价值

提出了一个观点:相对于中心集聚型城镇化方式,就地城镇化实现方式更有利于城镇化的均衡化发展。就地城镇化是一种以我为主、自成体系、内应外联的城镇化方式,使得人口、土地、就业等方面在本地实现综合转化,从而可避免形成“空心村”和“空心城”现象。

总结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总结了各地区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如诸城的“多村一社区”发展模式、德州的“两区同建”模式以及烟台的“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模式。

回答了一个问题:进一步深化就地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就地城镇化的有效持续推进需要本地政策措施的系统配套、对接和保障,在人口集聚、土地经营、产业与就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多位一体、相辅相成。在就地城镇化发展实践中,各区域需要以战略目标和科学规划为指导,把城镇化过程与地理空间重塑有机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支撑有效结合起来,与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多维化、系统化推进就地城镇化提质升级。

四、社会影响

1.被《红旗文摘》2015年第1期第32-33页转载,转摘字数:4000字。2.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22期第169页论点摘编,转摘字数:900字。3.本成果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4.本成果被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转载,分类号:F299.21(目录索引)5.本成果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分类号:F061.3

论文观点经过整理在《大众日报》发表的论文《就地城镇化,更加符合省情的选择》,被求是理论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中国共产党网、大众网等网站全文转载。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