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人风采
    
【朝花夕拾】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立三周年纪实
发布时间:2018-03-02 07:53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8年2月28日第58期 阅读量: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三农”问题研究

——山东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回顾与展望

□许英梅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伴随着创新工程的坚实铿锵步伐,山东社会科学院着力打造的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转眼已经成立三周年。三年时光,回首相望,老、中、青科研人员,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忘初心而开拓进取,勇担使命而砥砺前行,在国际儒学的研究与交流中,展雄姿傲立学术舞台,勤耕耘喜获春华秋实。

一、乘势而立,组建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儒学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道德教化精神和人文大众关怀。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格言鲜明地揭示了儒家的价值追求,成为历代儒学思想家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更为儒学能从中华本土波及东亚,从东方走向西方提供了合理的注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诺贝尔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即于巴黎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是世界精英为人类命运的呼喊,也充分说明了儒家文化亦是国际文化,对于解决当今国际社会问题,具有普适性。当继承和发扬儒家优秀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国人实践的现实行动时,当推动儒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时代热点时,当学术研究与交流走出国门,具备国际儒学研究视野成为优秀科研人员必备素质。而于儒家重要发祥地之齐鲁大地打造儒学研究与交流的国际学术品牌,不仅是地域使然,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亦是现实的迫切选择。

居于孔孟故里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立足学术发展前沿,在儒学的研究与交流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研究优势。基于儒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的认识,以及30多年来儒学研究事业上的已有业绩,山东社会科学院审时度势,优化整合科研骨干力量,搭乘实施创新工程之东风,乘势起航,组建了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截至目前,该中心共有成员14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2人。中心主任孙聚友,副主任石永之。

时间和实践证明,该中心的成立,既呈现了山东社会科学院厚重的责任担当,更展现了放眼长远的胸襟气魄,为实现儒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山东社会科学的儒学研究事业谱写出了崭新的篇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外聘专家学者,助力儒学国际研究与交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次讲话中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山东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要“外脑”,在重视发挥自身智囊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引进国际“外脑”,重视发挥外聘专家作用,助推全院科研事业发展。2016年,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特邀韩国安东大学大学院院长、孔子学院院长李润和教授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外聘专家暨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主任(韩国)。这标志着中韩两国在儒学文化交流方面又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亮色,更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的儒学研究事业进一步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聘任仪式上,院党委书记唐洲雁、院长张述存做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外聘专家在推动国际儒学学术研究与交流上的重要意义和现代作用。

李润和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学,根基在山东,探寻儒家文化的思想源流离不开齐鲁大地这片沃土。山东社会科学院立足齐鲁,辐射全国,对儒家文化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国际儒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更为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因此愿在以后的工作中,竭尽绵薄之力,继续深入推进与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学术交流与合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李教授作为韩国安东大学李退溪研究所所长率团访问山东社会科学院,与该院儒学研究所达成了学术交流协议,建立了所级友好关系。此后,李教授几乎每年都来华访问,在其积极努力下,两国儒学学者相互往来,多次促成院科研人员访问韩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众多的学术会议活动,促进了中韩两国儒学研究的交流与发展。在多年的交往中,李教授与赵宗正、陈启智、李军、孙聚友、路德斌、石永之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社会科学的纵深发展,跨国学术往来日益密切,借助“外脑”已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外聘专家成为科研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是符合学术研究和科研事业发展规律的。从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成立后取得的科研学术交流业绩看,李润和教授不负重托,往来两国,切实发挥了外聘专家在学术研究与交流上的积极作用。

三、乘风起航,承办《国际儒学论丛》集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历史上看,儒学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倡导和而不同的学术论争。自孔子创立儒学伊始,儒学主动与释家融合,与道家切磋,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成其所是,美其所美。儒学具有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近代以来,虽历经像“文革”十年动乱这样的批判与蹂躏,但栉风沐雨,依旧傲然独立,催生了儒学发展的新样态。它始终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力求承接传统而创新发展。文化需要交流,学术企盼争鸣,儒学的新发展更需要开启新的航程,新航程的开启当然更需要新的平台。

《国际儒学论丛》是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承办的专业性儒学研究集刊,是提升智库成果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亦是深入实施创新工程和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举措。本刊严格遵循《山东社会科学院集刊管理办法》,秉承“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办刊宗旨,力求还原儒学的历史素色,寻求学术以本真,鼓励专家学者以仁心明道,以慧心求真,以仁心论说,以学心争鸣,以公心争辨,阐发时代学术新声。

集刊自创办初始,即已深受专家学者赞誉,至今已先后有安乐哲、李幼蒸、牟钟鉴、钮则圳、白奚、欧阳祯人等儒学方家接受本刊编辑专访,并惠赐稿件。学术名家的青睐,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本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该刊严谨求实的办刊风格,公平透明的学术审评机制,深受儒家后学们的好评与认可。更有学者在评聘职称之时,把登载该刊的文章作为代表作,并获得了晋升。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新的航程,新的希望。恰如儒学耕耘人类心田一样,《国际儒学论丛》在未来的发展中诚望为广大“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儒家学者开拓一片学术绿洲。

四、人才引进,接力儒学研究与交流事业

“网罗剩有求才意,未放山林老布衣”。众所周知,人才是科研的先决条件,是事业兴盛的根基。关于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中心筹建之时,即已达成共识:功以才成,业因才广。山东社会科学院的儒学研究事业,是在赵宗正、陈启智等老一辈专家学者拼搏进取的开创引领下,在新一代学人专心致志的奋斗努力中,面对艰难困苦,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学术攻坚,终于在儒学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与品牌,成为山东省儒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山东是儒学研究的重镇,拥有众多的儒学研究机构和团体。如,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等。与这些兄弟单位相比较,山东社会科学院在儒学研究上形成了以思想研究为特色的学术专长,刘宗贤研究员的阳明学研究,陈启智研究员的周易研究,王其俊研究员的孟学研究等,均有全国性影响。伴随着老一辈科研人的退休,2015年春,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成立,该中心成员中虽不乏学术中坚力量,但终因该中心兼有科研、学术交流以及出版等任务,人员缺乏,尤其缺乏充满朝气活力的以八零后、九零后为代表的优秀专业人才。为此,该中心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本着“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的原则,广发“招贤榜”,先后从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引进多名专业人才。此外,为把《国际儒学论丛》集刊办好,还专门调入一名专业编辑。引进人才,还需重视人才,用好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中心结合创新工程的实施,积极完善相关机制,制定相关措施,以精品为导向,提倡专才专用,既鼓励人才依据个人学术研究方向做个性研究,亦勉励人才以各项课题为基础的团队联合攻关。此外,该中心还积极为人才创造学习交流机会,包括赴韩参加韩中儒学交流大会,采访国内儒学名家等。

事实再次证明,该中心较为完善的科研用人机制切实取得了预期成效,充分调动了中心成员的科研潜力。自该中心2015年成立以来,已出版著作6部,先后成功申报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两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在《光明日报》《孔子研究》《周易研究》《东岳论丛》《学习与探索》等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已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各类国家级、省级媒体网站摘编、转载和报道。同时,中心人员还多次受邀到美国、韩国、蒙古,以及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心的国内外影响。

五、调研筑基,促进儒学科研有的放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说:“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事实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趋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费先生的讲话启示我们,思想源于学术,但真正的思想亦来自调查研究,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因此,就儒学而言,唯有知研究对象的民间性,科研才有现实的意义和效果。综观中国儒学的发展路线,可以发现,儒学其实是以官方儒学和民间儒学的两种样态存在并发展着。仅就民间儒学而言,民间儒学关系化民成俗、生活日用、婚丧嫁娶,甚至关乎大众信仰导向,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和新时代的中国,“儒学一统”的文化传统局面早已被打破,改革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展,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和民间文化多元融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灵魂的儒家思想是否还有存在的现实价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发挥儒家的文化作用,于倡导文化自信的国家大政方针方面,如何促进儒学思想精华尽显,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科研人切实走出办公室、工作室,进入田间地头、工厂机房、机关街道,去获得第一手资料。

为此,该中心以山东社会科学院的年度重大省情调研项目为抓手,分批、分团到儒学重地进行了广泛调研。近年来,先后到烟台、淄博、日照、济宁、德州、威海、临沂、青岛等市县进行了详尽的调研活动。调研采取会议座谈和参观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秉承“求精不求多”的原则,每到一地,都力求点面结合,注重样本的代表性和普及性。为使调研日程合理有效,采取事前精心准备调研提纲、调研过程录像并留影、调研结束及时总结并撰写调研报告的方法,而且随着调研的深入和中心成员的增多,2017年又采取实行了调研小组的策略,各组分工合作,齐头并进,资源共享,并分头撰写调研报告,使调研进一步细化,突出了问题意识和针对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心成员向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提交了多份调研报告和呈阅件,其中《关于成立世界儒学中心的建议》,结合山东儒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向,提出了创建世界儒学中心的建议,得到了中共山东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六、学术会议,为科研人搭建沟通平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学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滋润着中华民族,浇灌着中华大地。它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坚实根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何实现儒学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这是当代世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现实使命。就当前技术和学术环境而言,除个人研究外,不言而喻,加强学术交流无疑是最佳途径。学术会议以其短时间内,汇聚四方专家,交流大量信息,其效果实可谓火花碰撞,引学者思想之共鸣;彼此论争,辩学术而考镜源流;探赜索隐,求本真而事半功倍。

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自创建以来,奋发进取,不仅重视自身的队伍建设,大力充实研究力量,而且积极搭建学术平台,拓宽儒学交流渠道,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申办和承办各类学术会议,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以2014年第一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为基础成功举办的第二、三、四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和首届东亚儒学论坛会议,更是有力地展示了其在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上的崭新风貌。

作为中韩学术界儒学研究的学术盛会,历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均得到了中韩两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的儒学研究机构和相关团体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对会议给予了直接支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研究院、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以及韩国国立安东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国学振兴院、韩国大邱教育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儒学研究专家,就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道德建设、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儒学的未来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探讨。

在院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展示了山东社会科学院在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的实力和形象。会议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青年报》以新闻稿的形式对会议内容进行了宣传报道。《大众日报》还特地刊发专版文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转载了会议宣传报道。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栏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对座谈会进行了及时报道。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主流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国际儒学联合会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中国理论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孔子基金会网、香港凤凰网、华人电视台网等网站,也进行了重点报道和转载。

首届东亚儒学威海论坛,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部、威海市委宣传部联合承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和美、日、韩、新等国家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并围绕“儒学”、“东亚文明”、“君子之道”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的成功召开,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明网等分别给予了相关报道。

此外,该中心还以荀子“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思想为指导,首创“三心”论坛,成功举办多期研讨会,而且还成功地把该中心的年轻人推上山东社会科学院青年论坛,深受好评。

七、结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意味着过去,却不代表着现在和将来。岁末年初,新的旅程已经开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将进一步立足自身学术特点,推进儒学研究和交流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实现儒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谱写崭新华章,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馆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