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图片新闻
    
心系群众勇担当 脱贫一线展风采
——山东社科院第四轮第一书记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11-17 15:58  作者: 张爰杰        来源: 办公室 阅读量:

2019年4月底,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无疆大爱,带着省委省政府的殷殷重托,山东社科院省派第四轮第一书记工作队奔赴聊城茌平区和临清市,担负起脱贫攻坚重任。一年半来,他们坚守初心使命,心系人民群众,努力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振兴施工队、为民办事服务队,推动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在广袤的田野大地谱写着新时代社科人的担当作为之曲,在乡间小路上努力开拓人民美好生活的阳光大道。

“咱村来了仨第一书记”

2019年5月6日早晨7点钟,聊城临清市八岔路镇李兴寨村村民李夫满在村里的小路上碰到村支书李百俊和三个陌生人,听到他们在谈论村庄规划,李百俊称这3个人为“第一书记”。
“听说村里最近来了个第一书记,怎么是3个人?”李夫满嘀咕着去田里干活儿了。中午碰到李百俊,他问:“书记,咱们村到底来了几个第一书记?”

“三个。不对,是一个……一个三个都行。”李百俊的回答让李夫满更加摸不着头脑。
从那以后,“咱村来了仨第一书记”的说法在李兴寨村和邻近的马塔头村、娄塔头村流传开来。

原来,这是山东社科院省派第一书记在进行“团队作战”。2019年4月底,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山东社科院政策研究室主任韩冰赴聊城市茌平区挂职区委副书记,带队开展茌平区省派第一书记工作,山东社科院科研组织处副处长赵延虎和院办公室崔军、潘喜旭分别到聊城临清市八岔路镇李兴寨村、娄塔头村、马塔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

E:\2020年工作网站稿件\第一书记纪实\图片\赵延虎(右一)、崔军(右二)潘喜旭(右三)在帮包村进行入户调研��?.jpg

赵延虎(右一)崔军(右二)潘喜旭(右三)在帮包村进行入户调研。

“抓党建、促合力”是韩冰到茌平区挂职后的第一个工作思路,也是八岔路镇第一书记工作队着力探索的工作方式。两支队伍在相隔近百公里的两地,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共同谱写着团结奋进之歌。

省派第一书记茌平工作队19人来自5个省直部门,分驻5个乡镇17个村,背景有别、经历各异。韩冰长期从事党的政策理论研究,政治站位和理论水平高,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领会深刻。为迅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把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茌平第一书记工作队第一时间成立党支部,坚持有事集体研究、有事大家办,统筹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2019年省拨产业扶贫资金1020万元,统筹用于贾寨镇耿店村中高档蔬菜大棚建设,已经建成的65座大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今年统筹使用700万元扶贫资金,再建45座中高档蔬菜大棚。村集体收入持续向好,耿店村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

E:\2020年工作网站稿件\第一书记纪实\图片\韩冰(前)在第一书记扶贫大棚现场指导工作��?.jpg

韩冰(前)在第一书记扶贫大棚现场指导工作。

在近百公里外的临清市八岔路镇,第一书记工作队则注重内聚合力,增强战斗力。“我们采用‘3人包1村、1人包3村’的团队作战工作模式,努力推动资源、信息、工作思路共享,力争实现‘1+1+1=9’的效果。”省派第一书记八岔路镇工作队队长赵延虎介绍说。这个思路得到挂职临清市委副书记林庆国的高度认可:“赵延虎同志思路灵活,善于做沟通工作;潘喜旭同志理论和文字功底深厚;崔军同志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三人优势互补,打出独具特色的扶贫协作品牌。”赵延虎、崔军、潘喜旭都是部队转业干部,对于协同作战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着浓厚情结,广阔的农村天地为他们“温故创新”提供了绝佳舞台。他们创新性设立“集中办公日”,每月拿出一天,和3个帮包村干部集中办公,研究重要事项、理清工作思路,对增强村两委班子工作积极性、推进各村全面建设起到了有力促进作用。

“让村支部的脊梁硬起来”

“走进茌平地,就是茌平人;进了农家门,就是一家人。咱们在村里开展工作,一要靠村民,二要靠支部,支部是村子的脊梁骨,要硬起来。”韩冰和第一书记茌平工作队第一次开会时,就明确了工作重点。

韩冰在工作中发现,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少数村的两委成员还存在一些矛盾,直接影响了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和各项工作开展。如何解开他们之间的疙瘩,成为韩冰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位在村民眼中“区里很大的领导”亲自上门与村两委成员谈心谈话,和风细雨做思想工作,慢慢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去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通过集体行动增进感情,长期以来横亘在村两委成员之间的矛盾坚冰逐步融化。

第一书记团队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是第一书记自身和村干部做农村工作招数不多。“有些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存在着沟通难的情况,”赵延虎说,“他们和村民谈事几乎每次都会谈崩”。通过一段时间的用心观察,第一书记团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能力不足,决定从提升村干部“听说读写”能力入手,提高村干部党务工作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听”就是要倾听民声,了解村民需求;“说”就是要会和群众沟通,会做思想工作;“读”就是要学习文件、学习政策;“写”就是提升申请、报告、会议记录等材料的写作能力。

一年半来,除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外,韩冰带领第一书记赴潍坊市委党校及寿光、高密、寒亭、诸城等地培训考察,赵延虎组织第一书记带领帮包村干部党员到西柏坡、正定县塔元庄、茌平区耿店村等地参观学习,拓宽村干部视野,增强干事创业信心。马塔头村支书刘清强说,通过多次学习参观,切实感受到一个村子的发展与村两委的能力素质和团结程度是分不开的,作为村支书要发挥好带头人作用,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第一书记八岔路镇工作队组织部分市级领导、镇领导参加山东社科院组织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高级研修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高级研修班等培训活动,提升政治站位和理论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书记团队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并取得显著成绩背后,是山东社科院党委的鼎力支持和团队提升自身建设水平的努力。从2012年派驻第一轮第一书记开始,院党委就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广泛发动、专题研究、精心遴选、做好保障,选派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强双优”的科研和管理骨干下沉到基层一线。每一轮第一书记在基层工作期间,院领导班子成员都率队到帮包村实地调研、指导工作,多次为帮包村捐赠办公用品、书籍等,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落实第一书记各项待遇,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院领导多次亲临帮包镇村现场指导,我院前三轮第一书记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也给了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向他们学习、请教,我们得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韩冰说。第一书记到任后,着力推动党建成为各项工作的龙头,而第一书记团队本身则成为“龙头的龙头”,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带动村支部建设,进而推进各项工作高标准开展。

“每一分扶贫资金都是政治资金”

2020年7月,一场急雨刚过。八岔路镇政府院内,几位来开会的村支书聚在一起谈论这场大雨。

“这点雨还算雨吗?你去我们村里看看,一点积水都没有。”李百俊得意地对另外一个村支书说。

“老李,看你牛的,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就是不一样啊!”这个村支书看看李百俊不染纤尘的皮鞋,又看看自己沾了不少泥巴的鞋子,不无羡慕地说。

多年来由于路面缺乏硬化、排水设施不足,“晴天一身土,雨后两脚泥”成为不少村庄村居环境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被八岔路镇第一书记团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下决心用好扶贫资金,整治好村容村貌,让村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三个村在主街修建近2000米排水沟,雨天出行再也不是问题。娄塔头村一位村民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下雨怕啥咧,龙王也拿俺们没辙!”为了让路更好走,三个村高标准开展户户通工程,娄塔头村对50多条共5000余平方米的入户胡同进行硬化,李兴寨村、马塔头村铺设近17000平方米水泥路面,三个村子还种植桂花、红叶石楠等10余种绿化作物10000多棵。整修过的村庄整洁清爽,花木丰美、郁郁葱葱,花开时节香飘四方。

E:\2020年工作网站稿件\第一书记纪实\图片\赵延虎(前排左二)、崔军(前排左三)、潘喜旭(前排左四)在帮 包村路面硬化现场指导工作��?.jpg

赵延虎(前排左二)、崔军(前排左三)、潘喜旭(前排左四)在帮 包村路面硬化现场指导工作。

这只是第一书记使用扶贫资金的缩影。“扶贫资金是党和政府对脱贫攻坚的强力支持,承载着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还要把扶贫资金这个‘输血剂’转化为‘造血剂’。”韩冰一上任,就对各工作队提出明确要求。赵延虎和崔军、潘喜旭一年半来直接面对农村干部群众开展工作,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更是有着切身体会:“每一分扶贫资金都是政治资金,都要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了用好手中的扶贫资金,韩冰带领5个工作队成员反复研究上级政策、认真谋划重点项目,确定“统筹使用、重点投放、内保质量、外争资源”的思路,将省拨产业扶贫资金集中用于耿店村中高档蔬菜大棚建设,进一步增强特色农业产业自身“造血”能力;将公益扶贫资金集中用于帮包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10月,共帮助帮包镇村新建改建村办公场所10处,新建改建文化广场12处,修建道路3.27公里,铺设下水道256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88盏,打井7眼,解决水浇地1100亩,新建幼儿园2个,帮助危房改造9处,新建村卫生室1个。同时协调各工作队向派出单位争取资金400余万元,用于基层党的建设、人居环境治理、特色农业项目等,扶贫成效不断提升。还注重引进和发展产业合作项目,与平邑县九间棚村洽谈合作,先期在韩屯镇后店东村开展100亩金银花种植试点。现在金银花长势喜人、价格看好,大面积推广有望优化当地多年来的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E:\2020年工作网站稿件\第一书记纪实\图片\韩冰(中)带队观摩第一书记金银花种植示范园区��?.jpg

韩冰(中)带队观摩第一书记金银花种植示范园区。

第一书记八岔路镇工作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投资160万元建设的蔬菜大棚采用“订单生产、定向供应,打通区域微循环”思路,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社会效益。在八岔路镇有一所私立中学,大约4000名学生在校就餐。在大棚规模相对较小、外销困难的情况下,第一书记团队与学校进行协商,请专业团队经营大棚,将大棚作为学校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产出的蔬菜以优惠价格供应学校。通过这个微循环,既能解决学生吃饭问题,大棚蔬菜又有稳定销路,村里每年还能获得固定租金收入,按政策每年拿出部分收入分给贫困户,同时还可以将蔬菜大棚作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第一书记团队把这种方式称为“一菜多吃”。目前,蔬菜大棚已经开始正式经营。

“硬菜要做出农家味”

2019年9月的一天早晨,崔军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去村里转了一圈又回到镇政府驻地,在附近的早餐摊要了一碗老豆腐、一张厚厚的烧饼。

“辣椒油昨天晚上刚做的,多挖点。”早餐摊老板早就对这个老主顾的口味摸得一清二楚。

“不吃辣椒,最近上火,牙疼。”崔军捂着腮帮子一脸郁闷地说。

崔军愁的是村里资金有限,但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方面等着补的窟窿不少。由于这些项目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崔军称之为“硬菜”。因为外部资金支持相对较少,第一书记八岔路镇工作队没少头疼过。他们边干边摸索,在不少民生项目上把有限的资金“玩”出新花样,花小钱办大事,崔军戏称为“把硬菜做出农家味”。

三个帮包村要定期对绿化带进行浇水,以往都是村两委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提着脸盆水桶接水浇水,费时费力。第一书记团队经过考察,想出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购买三轮洒水车,既可以给绿化带浇水,也能用于麦收防火、房顶光伏电池清洗、马路冲洗,开车的村民还能获得公益岗收入。三个村子统一扶贫资金,购买了3辆每辆2万多元的三轮洒水车,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3辆车就此成为十里八乡的明星,时常被借用进行绿化浇水。

墙体美化也是第一书记团队关注的重点内容。多年来,村庄的墙上到处张贴喷涂各类小广告,屡禁不绝。韩冰进驻茌平后第一次遍访帮包村就提出彻底清理、美化亮化提升意见。他提出,经过两年共同努力,争取将全区17个第一书记帮包村贫困村,打造成茌平区乃至聊城市先进村模范村。八岔路镇第一书记团队也把墙体美化作为重要工程,三位第一书记和懂行的村支书亲自到市区选购高质量乳胶漆,再找施工队对全村墙体进行粉刷,算下来,每平方米比以往包工包料方式最少便宜1.4元。

由于普通路灯价格较高,几个村子都只在主路安装路灯,拐进小胡同就是漆黑一片,甚至出现过村民因为看不清路摔伤的事件。通过对路灯市场进行深入考察,第一书记团队独辟蹊径,为每个村花不到2万元采购近80个光伏LED光源,发动村民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简易灯杆,将灯挂在胡同两侧的墙上。不但花小钱解决大问题,还使村民在“自己动手、争取光明”过程中获得新鲜感和幸福感,对自己参与制作的“土味路灯”爱惜有加。“第一书记脑子就是灵活,跟他们一起做事,我们自己的工作思路也得到了提升。”娄塔头村支书刘玉河说。

“要充分挖掘手头现有‘小钱’的潜力,结合实际情况,把‘硬菜’做出农家味,既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形成特色。”崔军总结道。

让崔军头疼上火大半年的烦心事终于解决了。胡同里装上路灯的第二天早晨,崔军起得比往常更早了一些,在村里转了两圈后来到早餐摊,要了一碗老豆腐,狠狠挖了两大勺辣椒油。

“群众有困难咱不出手谁出手”

“老公,现在疫情这么厉害,你们不给村里捐点钱买口罩吗?”2020年春节刚过,潘喜旭的爱人躺在床上,用略带虚弱的声音问道。

“你别操心了,刚才开视频会的时候老赵说了,我们每人捐1000块钱,群众有困难咱不出手谁出手。”潘喜旭说着,给爱人倒了杯热水。他刚去村里任职不久,爱人身体就出了点状况,需要定期住院治疗,但她依然支持潘喜旭在一线工作。

没有轰轰烈烈的动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之初,第一书记们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农历大年初五,韩冰紧急赶回茌平驻地,连续55天坚守岗位没有回家。回到驻地后,他第一时间电话联系第一书记茌平工作队队员,要求以各种形式调度帮包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同时,他带头捐款2000元,工作队队员纷纷响应,共捐赠20500元,全部用于购买口罩。韩冰和第一书记们还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防疫物资,及时发放到帮包村。

与此同时,八岔路镇第一书记团队也在谋划着相同的工作。“老崔、老潘,现在是非常时刻,除了按上级部署做好各项防疫工作,我们还要体现出自己的担当,咱们给村里捐点钱吧。”在视频党小组会上,赵延虎的提议得到崔军和潘喜旭积极响应,他们每人捐款1000元,直接用于帮包村购买防疫物资。在随后组织的统一捐款中,他们每人又捐了1000元。除此之外,还在第一时间给帮包村邮寄价值1000多元的口罩、体温枪等防疫物资。

除了自己为帮包村奉献爱心外,第一书记还协调各方资源,满足群众迫切需求。韩冰协调茌平区人民医院为17个帮包村贫困户和老年人进行全覆盖义诊,受益人数达2000多人,他个人为两名重症特困家庭各捐款1000元;协调聊城市人民医院医疗队为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免费做手术,为其家庭节省医疗费近20万元;协调区人民医院为肖庄镇朱楼村捐赠一台价值25000元、信息实时上传的心电图机;推动区人民医院等打造优质城区医疗资源下沉的“茌平模式”,每月初派驻2-3名知名专家到村卫生室坐诊,让农民群众不出村就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赵延虎一年内进行村民遍访2次、贫困户遍访4次,对自己的5户责任帮包贫困户遍访10余次;潘喜旭发动山东社科院为村里一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中学生捐赠助学金5000元,3位第一书记每人捐款1000元;崔军使用第一书记配套经费为村医务室购置心电图机,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免费做心电图检查。他还把放暑假的儿子带到村里对村庄进行航拍,让村民从崭新的视角看到世代生活的家乡美好面貌,并在春节前为帮包村村民拍摄制作全家福。现在,三个帮包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显眼位置摆放着一个带精美相框的全家福,照片中村民的盈盈笑意,诉说着他们对共享美好生活的期盼。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那个潘富可真是笑人,啥都不干还光想着找个好媳妇。”

“可不是嘛,他要不是勤快起来,人家魏淑芬才不愿意跟他过咧。”

“就是,跟俺们村那谁似的……”

2019年6月28日晚上,在茌平区人民广场举办的庆祝建党98周年文艺晚会后,几个来看节目的村民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小品《潘富致富》的精彩情节。这个节目由韩冰根据小品《懒汉相亲》和现实扶贫故事改编创作,讲述懒汉潘富在耿店村学习大棚技术、走上致富道路,和魏淑芬相亲成功的喜人故事。这个小品既接地气又意蕴深刻,是第一书记茌平工作队献给群众的精神大餐之一。

一年半来,第一书记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动“口袋脑袋一起富”。2019年“七一”前夕,在茌平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韩冰带领第一书记团队牵头举办茌平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型文艺晚会,第一书记团队创作的《潘富致富》《我们是第一书记》等节目得到大家好评。2019年底,工作队会同区委宣传部组织区文化馆和山东梆子剧团,为5个乡镇5个帮包村义务演出,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宴。除此之外,还协调电影公司,为17个帮包村义务放电影17场。

八岔路镇第一书记团队着力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升帮包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文化广场是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由于地理环境、村庄布局等原因,李兴寨村很难找到符合上级要求的地块建文化广场。经过十几次实地考察和论证之后,第一书记团队和村两委决定因地制宜,建几个功能不同的小广场。“结合宅基地清理,能腾出一块地皮建个大一点的广场,村委会旁边还有块小地皮,可以建一个党建文化角。”就这样,第一书记团队和村两委成员确定建设“分布式广场”的新思路。有了“皮”,还要有“馅”。在第一书记倡议下,十几个热爱跳舞的女村民组成舞蹈队,购买统一的服装。没人教舞蹈,就自己从网上学。如今的李兴寨村女子舞蹈队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旋律响起来,舞姿摇曳,动感十足,舞动着村民对新时代的赞美、对新生活的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第一书记坚守初心,用自己的使命担当践行着党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实现着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山东社会科学院第一书记团队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工作紧迫感,牢记重托、不辱使命,推动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底、开花结果,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历史画卷中,写下新时代社科人浓墨重彩的篇章!

(撰稿/张爰杰   编辑/李萍)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