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荆楚讲坛: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发布时间:2018-06-25 12:44  作者: admin        来源: 湖北日报 阅读量:

6月14日下午,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大型公益讲座“荆楚讲坛”走进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刘乐恒作了题为《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的报告。

书法艺术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是什么?学习书法有哪些要求?200多名艺术专业学生现场聆听了演讲。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刘乐恒从冯承素、欧阳询、八大山人、沙孟海、陆维钊等书法大家临摹《兰亭序》同题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赏析入手,指出在技巧上、形体上临摹得很象,只是一个很粗浅的步骤。真正的传承,是将王羲之书法所蕴含的笔法、笔意、笔势、精神、气质、风度等,能够体会、咀嚼和消化,最后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一些大书法家临摹古代的碑帖,都不是临摹得非常像,他们都有各自的形态、风格、面貌。临摹得很象,只是一种技术;能够传承,才是一种艺术。

刘乐恒认为书法有了传承,创新才有基础。字的外在形状,是有局限的;而字所蕴含的书法艺术的精神,则是没有局限的。如果能够传承到这里面的精神,那么就能够在没有局限的天地中遨游。书法家可以发展这方面的精神和风格,并且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有所创新。通过这样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才可以说,他(她)才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如果缺乏这样的传承和创新,只能称作书法爱好者。领略书法的艺术精神,就要理解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或善书者)的区别,技术和艺术的区别,写字和书法的区别。

“气”: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刘乐恒认为,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古代书法的艺术精神,他觉得可以用“气”这个字。观赏先秦两汉时期的碑刻、简牍时,很容易感受到古人在写字时候的那种饱满淋漓、精神充润的元气,没有一笔是疲软的,没有一笔的呆板的,没有一笔是散乱的。虽然是两千多年前所遗留下来的文字,虽然它们有些刻在石头上,接受日晒雨淋,很多笔画都有些看不清楚了,但这些文字所蕴涵的气韵和气势,却往往生机勃勃、动人心魄、永不磨灭。这就是书法的气韵通于生命的真实、通于存在的真实的结果。

那么,这个“气”到底是什么东西?书法为什么与气有内在关系呢?刘乐恒对“气”的界定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他认为这应该主要是因为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师法天地自然的造化,而精心造成一个一个的字。就象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论书法的《九势》一文中所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就可以从这个气或者气势之中,可以看到书法本身的艺术精神。

正因为书法艺术跟气有内在关系,而气又是体现真实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善于写书法,心灵、精神是通于真实的存在的话,所写出来的书法,一笔一划之间,必定蕴涵著元气、生气、神气、大气。

反过来,如果人的心灵、生活、情趣,并不能扎根到真实的生命和存在之中,人的心灵就成为没有根的游魂,并且跟日常的许多习气相结合,成为浮浅、轻佻、刻薄、散乱的心灵。人如果有这种心灵,即使他在书法技法上学了很多,掌握得很好,但最终写出来的书法,也是浮浅、轻佻、刻薄、散乱的。所以说,这些字也含有气,只不过这是名利之气、物欲之气,很难通到真实的生命存在,离真正的书法之道还很远。

对书法学习的建议

刘乐恒以他多年的临习经验,对于书法爱好者如何走向书法之道提出了自己七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多欣赏。所谓多欣赏,就是多关注、多接触古今各种书法作品;第二,善临习。除了看之外,还要自己动手练习;第三,定范围。虽然书无定法,但是因为个人的风格、性情的取向是有一定的方向的,不可以今天是一种风格、性情,明天又是另外一种风格、性情;第四,知用笔。除了定位好自己的研习的范围之外,还需要懂得怎样去跟毛笔相处;第五,懂诀窍。诀窍,就是有一些写字的过程中的方法和取向,是比较关键的。这些关键的方法和取向,是临习和观赏书法的过程中的不二法门,这些诀窍包括知源流、顺笔势、宁硬毋软、宁拙毋巧、宁涩毋滑、宁缓勿急;第六,读书论。所谓读书论,就是阅读一些论述书法的重要著作,汲取其中的营养,为我所用;最后一点,能会通。临池到了一定的程度,便会发现融会贯通很重要,善于会通的人,才能更上一层楼,对于书法艺术、书法之道,善于会通才能登堂入室。(杨真春)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