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新时代,人民美学如何再出发?
——聚焦“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论坛
发布时间:2017-12-08 09:37  作者: admin        来源: 福建日报 阅读量:

“人民”一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美学研究置身于新的时代语境之中,如何构建人民美学的话语体系,人民美学如何再出发,这是哲学社会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美学学会等在福州举办省社科界2017年学术年会“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青年博士论坛。该论坛旨在集合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建构。在论坛研讨中,许多学者的观点契合了该论坛的主题,作出了精彩阐述。他们从学术脉络的梳理,到当代话语场域的建构,再到对文艺创作的影响,从理论—对话—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整体视野之下对“人民美学”进行全面考察,力图用“人民美学”的理论话语正面回应当下的文化经验,回应当代社会实践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文化自信视域下,当代中国美学再出发

顾名思义,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信心,乃至不遗余力地宣扬。作为一个民族的发展血脉与精神家园,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就像是一条蜿蜒曲折却奔流不息的长河,细密地链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自信则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美学张力的坚定信念,其本质上源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将文化自信作为“强国之基、复兴之力、民族之魂、发展之源、治理之道、兴党之要”,高度重视加强文化建设,持续推动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深刻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正在愈来愈受到“文化自信”理论光环与价值引领的深刻影响。

文化自信的理论视域下,“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几乎已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一种共识”,而中国特色的实现毫无疑问首先必须以文化自信作为再出发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勇气。省委党校罗爱玲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再出发是一种典型的双向互动关系,彼此为前提和归宿。当代美学需要回到自信的传统美学,美学的自信必将为文化的自信添砖加瓦。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势,最终仍然还是必须回到最根本的文化作为衡量标尺。因而,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加快实现美学再出发的步伐,必须回归传统、回归人本、回归自信。

再出发之一:强化民族性,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回归传统。经由五千多年的涤荡,中华古典美学在不断地传承创新中提炼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特质,并蕴含着与时俱进、指向未来的美学张力。当代中国美学再出发要获得长足的进步,重返本土与传统是无法规避的首要动作,当然,前提是能够很好地实现与时代的对接。

再出发之二:坚守人民性,推动当代中国美学以人为本。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当代中国美学坚守人民性就必须要有发自肺腑的对于人民的深情,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注重发掘和锻造自由性、乐观性、情感性的新型美学观,以重构现代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

再出发之三:注重开放性,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兼收并蓄。美学再出发要注重开放性,必须在准确把握传统美学长处的同时,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以构建起当代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和文化自信。中国当代美学应该在积极重构的同时,以自信的进取心大胆走出去,主动回应人类美学共同关切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并在传播发展之中不断丰富完善自我,真正实现美的无国界。

◆数字美学,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

每个时代的人民美学观念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所肩负着的社会文化实践的主要形态。当前,人民美学的再出发就是总结新世纪以来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数字美学是人民美学在当今的重要形态,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在新世纪的时代形态——数字美学。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孙恒存说,数字信息时代,生产方式升级换代到信息方式,人们成为数据库里的“囚徒”。信息方式成为思考时代精神的重要标尺。数据库是数字美学的电子语言形式。数据库的语言结构包括列表、记录、域、信息环路等要素。数据库的存取或读写涉及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

新世纪以来,人民美学的再出发就是立足时代潮流、把握人民脉动,是从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里的人民美学思想出发,深化与细化人民的数字审美实践,增强人民的美学自信,展示中华美学精神。中国人民在新世纪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探索各种形式的数字美学实践,而中国网络小说作为数字美学实践的代表在世界文艺舞台的炙手可热,标志着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美学自信。如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人民美学在新世纪的再出发从数字美学的时代形态中立稳了潮流、把握了脉动。

◆生活美学走向整合,为美学转型提供新契机

生活美学是现代人在生活物质基本满足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美感的生活享受。

生活美学已成为近年来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同时生活美学也与环境美学和身体美学一起,形成了当今新兴的国际美学三大主流,它们共同指向对以艺术为中心的西方传统美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然而,相比艺术美学、环境美学和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国内的生活美学研究往往一方面将其作孤立的探讨,较为忽视生活美学与艺术美学、环境美学和身体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也没有充分利用上述三种美学的相关资源来建构生活美学。

对此,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田军说,作为一个尚在发展中的美学新分支,生活美学的建设亟须推进,走向整合便是其中一条可行的路径。整合就是要打破以往生活美学与其他美学分支之间互不对话、互为壁垒的格局,加强生活美学与艺术美学、环境美学和身体美学之间的互融互通,使艺术、环境和身体都成为生活美学的重要维度。吸纳摄取和修正补充它们能够为生活美学所用的资源,将艺术、环境和身体都纳入生活美学的问题域,从而避免把生活美学视为独立自主的封闭领域而将其置于更广大的美学整体中进行考察,这就为生活美学的建构和发展扩大了视野、增添了后劲,使其能够以兼收并蓄和多元开放的立场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种整合之所以能够实现,还在于艺术美学、环境美学和身体美学本就是生活美学生成的理论背景,生活美学与三者之间充满着彼此互动和联姻的张力。

有学者认为,立足生活美学,整合艺术美学、环境美学和身体美学的相关资源,也意在挖掘和激活这三种美学内蕴的回归日常生活的元素,实现艺术审美、环境审美和身体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从而不仅有助于为大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强烈完整的审美经验指明方向,而且还有助于引导美学不再沉浸于纯粹抽象思辨的理论世界,而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如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存状态,以及如何将其落实于具体的行动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走向整合的生活美学,能够为当下大众审美生活的创构和美学的转型提供新的契机与可能性。(记者 林升文)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