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切实学深悟透笃行 发挥思想引领示范作用
发布时间:2017-11-14 14:44  作者: admin        来源: 广西日报 阅读量: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自治区社科联迅速组织召开了全区社科界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座谈会,号召全区社科界强化理论自觉和责任担当,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切实做到学深悟透笃行,做深入学习宣传和阐释、研究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表率,发挥好思想引领示范作用。社科界专家学者积极响应号召,形成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成果。本版摘登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解读和阐释的观点。

 

自治区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何龙群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基本原则,彰显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根本性质,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特质和创新品格。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是为人民服务,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以贯之并不断发展的思想。从毛泽东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邓小平“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再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这一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继承、运用和发展。我们通过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阐述可领会其深刻内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年前,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对中外媒体宣示了这一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初心的体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质是人民的现代化。必须一切依靠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比以往提法增加了对“幼”和“弱”的关怀,使民生保障覆盖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强化国家对人民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等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牢牢把握了新时代的特征,牢牢把握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有机衔接起来,一步步安排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成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基点和前进方向,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统一和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方面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自治区党校副校长、教授 韦日平

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核心作用。其中,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及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中,“新时代”强调的是时间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本质规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都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本质规定,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同志充满自信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并以实现“伟大梦想”为基础,提出了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就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的关系而言,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强调,与他在党的十九大前一再重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论述是一致的。这些强调、重申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梦不是“抽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科学全面地阐述一系列基本方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略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了充分的准备。习近平同志所阐述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把十四条所构成的“基本方略”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相提并论,更彰显基本方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钟瑞添

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大的历史贡献是系统地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是对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一是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彰示,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之本。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之魂。他反复强调,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教育人民,培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遵循。二是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作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宪治国和健全协商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性保证。三是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年来,民生问题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百姓关心期盼什么,党中央就重视关注什么,改革就抓紧推进什么。尽管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是保民生始终是中央决策部署首先考虑的第一因素,大到分配制度改革、就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生态环境保护,小至冬季取暖、垃圾分类、养老服务等等。四是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非常重视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进程的发展阶段的认识,认为这是制定科学正确的行动纲领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九大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由此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直面发展进程存在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五是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党的建设理论,确保党执政的长治久安。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为此,一方面要始终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另一方面,要高质量完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理论创新一定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林春逸

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建设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也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增强文化自信,归根到底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凝聚共识、团结一心,最终聚合成磅礴之力,进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有理由、有动力、有能力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

我们完全有理由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最大的理由就是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大物质基础;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大理论基础;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大时代逻辑。

我们有强大动力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最大的动力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使命。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是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大目标动力;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是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大主体动力;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大外部动力。

我们完全有能力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我们有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我们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能力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有日益彰显发展价值的当代中国文化,有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们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能力解决和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能力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自信。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陈元中

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属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这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优化从政环境、提高政治领导力的植根之举。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新的政治概念,准确把握其基本属性,是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思想理论、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等规范和观念的综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党的指导思想成为确立党的奋斗纲领、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行动的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也成为党员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时,党的思想文化集中体现为全党的理想信念,表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党的思想文化凝聚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

党内政治文化是充分体现党的性质的组织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一个理想崇高、思想统一、组织科学、纪律严密的先进组织,党的性质成为党的组织文化的内核。首先体现在党组织成员具有强烈的组织观念,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是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安排,坚决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党员以强烈的组织观念和严密的组织纪律体现和塑造了党的组织文化,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制度规范、制度意识和制度习惯。党在长期以来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中形成了党的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一整套制度,包括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对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制度,还包括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等,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领导活动和工作中有了制度遵循。同时,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党组织及党员活动的方方面面,党组织和党员在制度规范的长期引导、熏陶和约束下,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制度意识和自觉的制度习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文化,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内政治文化是彰显党的优良作风的行为文化。党的指导思想、组织活动和制度规范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进而形成一种行为文化,表现为共产党员所特有的行为理念、行为方式和行为作风。行为理念为党员行为提供精神支撑和行为导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在行为方式和行为作风上,自觉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遵守政治规矩,密切联系群众,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独断专行、滥用权力、弄虚作假、庸懒无为,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以高尚的行为树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展现党内政治生活的新气象,彰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许素菊

续写新时代美丽中国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将美丽中国建设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续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建设美丽中国,凝结着人民的热切期盼。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来,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进一步作了新的阐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建立了新中国,从此站起来了;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逐步富起来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历史理性的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与美丽中国,是紧密联系的。美丽中国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美丽中国就没有美好生活,两者具有共同的指向性——“美”,真善美之美。从美学度来看,美丽中国与美好生活是美的两个方面,即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美丽中国不仅仅体现为外在的自然美生态美,还应该内在地涵括社会美生活美。美丽中国,不等于漂亮中国;美丽中国,美在内涵、美在气质。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则表现为,人与自然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充分、绿色发展不充分、环境治理不充分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品和需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通俗地说,就是既要生存又要生态;既要温饱也要环保。我们要大力提升生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牢牢守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建设美丽中国,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勾画了“绿色路线图”,开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新时代。因此,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的先在性,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二是推进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三是加大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力度。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事件等,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害,我们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当下,有别于西方“主客二分”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基于东方智慧的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方案,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