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江苏青年智库学者“两聚一高”沙龙摘编
发布时间:2017-10-12 09:00  作者: admin        来源: 新华日报 阅读量:

编者按

近日,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的江苏青年智库学者“两聚一高”系列沙龙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此次沙龙聚焦“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与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邀请省内外智库专家共同开展交流。本期智库摘编部分研究报告,以飨读者。

发挥江海联动优势 推进江苏陆海统筹

栾维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陆海统筹成为国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海经济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全球11个都市连绵区均是以沿海大型港口中心为纽带而形成;全球温带沿海地区陆地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8%-9%,人口占到23%,但是GDP已经占到全球53%左右;全球排名前20国家总GDP占全球70%多,没有一个是内陆国家。陆域和海洋系统存在密切的自然联系,统筹陆海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建设港口纳入海洋高速公路体系、统筹陆海产业发展,是沿海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保护陆海环境符合生态建设规律,也是改革陆海统筹相关管理体制的需要。

陆海统筹包含所有处理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联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层,全球视野战略上的陆海统筹,即研究中国陆地和整个世界大洋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规划层,规划上的陆海统筹,涉及到沿海11个省和管辖海域怎样把海和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规划好;第三个层次是工程层,处理小范围的涉海项目中需要协调处理好的陆海关系。

陆海统筹有三个层面的重点任务: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要坚持世界强国与海洋强国统筹建设。要在观念上重视海洋战略,建立全球视野,以海撑陆和以洋补海并举,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从省级规划层面来看,要统一筹划海洋与沿海陆域两大系统。这一层级的陆海统筹具有区域差异性,必须根据区域内陆海资源的具体特质来规划陆海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安全和区域管理等海洋与沿海陆域系统问题。从具体工程层面看,要正确处理涉海项目中陆海环境关系。在海岸工程或者海洋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将工程项目与一定范围陆海环境的关系问题前置考虑,正确处理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包括地貌结构、水动力交换、海洋和陆域景观等方面的矛盾问题,做好工程的海陆部分对接。

从江苏区域点出发,合理布局陆海统筹板块,发挥江海联动优势。由于长江作为与海洋联通的大型河流,某种程度上代替海洋承担了陆海联系的载体功能,从而使苏南和沿江地区集聚了江苏区域发展的优质资源。而沿海地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与人口规模、港口及产业发展也相对薄弱。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趋势看,依靠港口实现制造业生产要素及产品大进大出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窗口期已经过去。因此,江苏的陆海统筹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江海联动优势,在区域规划层面将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统筹谋划,以江撑海,推动沿海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推广新技术,引导海上风电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风电是一种潜力很大的清洁能源,对装备制造、电力电子等产业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江苏规划近1万平方公里海上风电空间,已经占到全球规划面积近40%。在推进海上风电发展的规划布局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前风电效率不高和大规模发展风电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有序引导风电产业发展,适当控制规模,合理给予特殊政策补贴。综合运用新科技技术,推进海上风电深水远岸布局。

遵循填海区域发展规律,合理布局陆海统筹板块。研究建设经验发现,围填海区域发展需要以城市发展为依托,否则其建设发展得不到城市发展的有效支撑,建设效果就不甚理想;规模较大、投射能力较强城市的围填海区域发展较好,能力比较差的区域则容易存在“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围填海建设的经济技术园区、开发区发展比较慢。因此,基于土地管理制度日益严格以及江苏沿海城市整体规模较小,港口、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较弱的情况,应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做好项目评价,谨慎发展围填海。

(作者为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


提升科技研发能力 创新海洋发展路径

张建军

江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区域,作为东部海洋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江苏沿海区域协同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现代海洋经济将成为“十三五”乃至未来若干年江苏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目前,江苏海洋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产业核心技术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经济配套管理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海洋经济发展委员会。近年来,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福建等,纷纷成立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建立了海洋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建议我省优化整合涉海行政管理职能,成立省海洋经济发展委员会或组建省海洋厅,统筹沿海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海洋经济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扶持政策措施。

加大金融投资力度,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海洋强省和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部署,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建立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符合条件的沿海市、县(区)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专业部门,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融资服务。推进组建江苏海洋发展银行或沿海开发银行,同时积极组建江苏省海洋投资有限公司,集中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强化信贷资金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等的资金需求。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态,推动开展已建和在建船舶抵押贷款、预付保函等金融业务,试点开办码头、船坞、船台等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拓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抵质押融资方式。

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产业,做优海洋第一产业。江苏滩涂广袤,发挥滩涂资源优势,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发展之路。适当发展滩涂农林业,积极开展耐盐农作物基因工程改良和培育,发展盐土产业。着力推进高效设施渔业,支持百亩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推进现代渔业园“四个一批”建设。压减近海捕捞能力,扶持发展远洋渔业。建设集先进养殖技术、现代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洋工程设计于一体的海上养殖装备,推动从传统人工式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养殖转变,高效提升我省的海洋渔业养殖技术。通过调整优化海洋传统产业,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产业,做优海洋第一产业。

提升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做强海洋第二产业。推进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发,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努力抢占海洋产业未来发展技术制高点;打造新型海洋研发载体,设立涉海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海洋产业标准与标准品研发平台以及海洋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平台;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省风力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省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省创新药物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扶持,布局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平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构建市场导向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通过大幅提升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做强做优我省海洋第二产业。

创新海洋发展路径,做大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优化近远洋航线与运力结构,提升海运国际竞争力。支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经纪和管理等现代航运服务,开展保税、国际中转、国际采购等业务。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重点培育邮轮经济、海岛休闲、生态湿地康养等旅游度假休闲新业态,打造以山海奇观、生态湿地、江风海韵为主要特色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成江海河湖联动,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带。通过加快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和作用。

(作者为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刘波

“1+3”重点功能区战略构想的提出,将使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制约,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江苏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不容忽视江苏沿海经济带“着力点”的支撑、沿江沿海“双向开放”的联动、“小马拉大车”的疲软、“港口—腹地”的共建共享等问题。

双向开放开发,解决沿海开放型经济的空间压缩问题。发挥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作用,打破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对原有战略进行整合和时空链接,形成强大的经济增长核,辐射、带动和支撑其他三大功能区的发展。以港口资源整合为契机,把沿海地区建成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工业带、城市带。如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作为港口资源整合的公共政策主体,通过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保证区域内港口行业适度市场竞争。把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港口资源整合的运行主体,构建统一的运营平台和投融资平台,走“股权整合+业务重整”的道路,使港口的投资主体和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

功能区统筹发展, 解决港城“重点”与“痛点”问题。在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上,确立向心式发展。这种向心可以不必在城市等级上,确立哪个城市为中心城市、龙头城市。对功能区大的主导产业框架进行细分,对各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进行明确,在预防恶性竞争的同时,把区域内同质化产业打造成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与周边、全国乃至全球港口的协调联动,塑造对外联通大格局。促进海域发展规划与陆域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建立“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定期会商制度,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将区域一体化发展细化落实到各个部门。加强海岸线管理,切实解决港口、城镇和产业在资源空间、功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问题,打造带动整个沿海经济带生产要素跨区域和跨境流动的沿海门户区。

陆海资源共享,解决“用海飞地”合作模式问题。把条件成熟的港口作为跨区域海洋经济产业协作发展试点,逐步实现由单点式向区域式发展转变。可将江苏沿海港口分为核心港口、次核心港口等层级,相互之间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放型网络,形成以连云港港、南通港为主要港口,盐城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分层次发展格局。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打造跨行政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创新区的战略高度,深化海洋领域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平台共用等方面的合作与创新,构建高层次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创新集约节约用海方式。以陆海开放发展为主线,整合港口资源,发挥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河海联运等比较优势,做好东西双向开放文章,拓展陆海对内对外开放空间。

“导流”平台共建,解决“边界效应”与“中介效应”问题。充分发挥功能区边界区自身优势,建立多层次区域经济联合,实现区域的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在原先三市港口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港务局的构建,做好先期的联动工作。以连云港港为龙头,构建港口群战略联盟,尝试建设“沿海港口合作信息网”,促进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和物流信息技术平台联网运作。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有效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构建“3+3”沿海政府间港口联席会议,推动沿海港口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海陆资源统筹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依托沿海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新长铁路等主动脉、畅通“微循环”,促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有效衔接,使生产要素流动更高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沿海三市要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机制,为沿海经济活动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为江苏沿海发展决策咨询基地专家、沿海发展智库副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观 点

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

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江苏的港口服务能力偏低,大型港口少,业主码头、产业码头多;港口航运信息化程度低;内河高等级航道比重低,干线航道网、疏港航道未形成。因此,我省港航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应在沿海,而沿海的重点一是扩大连云港港的规模,二是突破生态环境等困境,推动通州湾港口建设。沿江港口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此外,要着眼于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不断提升水运服务能力;推动沿海港口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张长宽(河海大学原校长、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主任)

沿海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

一是将连云港打造成“4S”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讲述中国神话故事的东方海滨。二是将盐城打造成世界著名滨海生态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拥有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的新兴旅游胜地。积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区——中国大潮坪,争取筹建国家第一个海岸、海域自然生态特色的国家公园,保护开发辐射沙洲。三是将南通打造成衔接上海的中国著名江海旅游目的地和高端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港口、大交通、大项目、大企业、大旅游,打造全国一流的江海旅游门户城市。

张 捷(南京大学地理海洋院教授、旅游研究所所长)

突出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海洋经济特色

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江苏“海洋强省”建设的重心所在。一要优化调整海洋经济总体布局,打造形成“一带、四圈、五区、五镇”的海洋空间格局,引导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二要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聚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海洋传统产业。三要建设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构筑海洋科技人才高地。四要建立海洋经济组织保障体系,强化海洋经济政策支持,完善涉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众海洋意识。

杨东升(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连云港市社科联主席)

建立沿海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

建议省里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良好的区域,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以“生态+”引领江苏绿色发展:一是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绿色转型支撑区,加快重化工领域的龙头国企及龙头企业绿色转型;二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及新材料”“先进性能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及服务”“资源循环利用及再制造”四大制造业板块;三是国家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着重探索有利于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构建、绿色金融等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四是国家绿色发展开放交流合作区,争取率先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

郝宏桂(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盐城师范学院教授)

加快发展大海工装备产业

江苏率先走向深远海,将更多依赖于先进的海洋装备和海洋科技技术,建议支持优秀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在产业洗牌中脱颖而出。一是稳定油气海工产业,做大海洋石油平台,做强海洋工程船,做精海工模块。二是拓展新兴海工产业,鼓励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及其配套设备、海上大型浮式结构物等研发。三是发展海工配套产业,做大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做长海洋工程配套产业链。四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扶持海洋工程研发与技术服务企业建设,构筑海工技术服务共享新载体。五是谋划布局涉海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以江苏科技大学和淮海工学院为重点,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

陶永宏(江苏科技大学深蓝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以陆海统筹缩小“陆海二元经济”差距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陆海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促进我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走陆海统筹发展之路:一是实行“点-轴”式区域开发模式,逐步实现陆海一体化发展,以发展壮大现有地市级城市为核心,沿交通干线合理布局产业园区,逐步实现陆海一体化发展。二是打造江苏版的“蓝色硅谷”,提升江苏海洋科教水平,将淮海工学院建成高水平的海洋大学,在连云港建设江苏版的“蓝色硅谷”。设立省专项基金或沿海开发银行,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来连云港设立分支机构。

宣昌勇(淮海工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

后深水航道时代江海联运港区建设

后深水航道时代,推进江海联运港区建设关键性制约因素有:港口现代航运服务能力不强,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多式联运发展滞后等。要大力推进江海联运港区建设:一是做强两大枢纽港,着力打造宁镇扬江海河转运中心,以及东部集装箱直达、江海转运中心。二是加快建设长江口分流通道,选择南通东西向运河进行渠化改造,建设新的江海直达通道。三是加快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建设,推进沿江涉海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的有序迁移,加强通州湾港口与沿江港口协作互动,拓展新服务功能。

陈为忠(南通大学副教授、博士)

推动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

一是明确徐州、连云港在区域联动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徐州可成为连云港发展现代海洋经济重要的经济腹地,连云港可成为徐州拥抱海洋经济的重要出海口。二是促进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要素更加顺畅地流通。大力推进交通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构筑统一的产权、资本、劳动力市场,优化资源区域配置。三是推进产业联动,实现错位和互补发展。比如徐州的内陆物流商贸与连云港的临港经济发展,可以互为动力,实现产业链整合。四是进一步创新机制,突破联动发展的障碍。五是促进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地区的经济崛起,实现由“交通带”向“经济带”的转型。

陈宏伟(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