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发布时间:2022-03-28 16:55  作者: 杨阳        来源: 《社科院专刊》2022年3月25日 阅读量:

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出席论坛并讲话。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宣布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个入选项目,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南阳市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甘肃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榜上有名。

高翔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科学和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对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考古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年,我国考古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等各时段的田野发掘工作都有新发现、新进展,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文明进程、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工作重点,高翔提出三点要求,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不辜负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和重托,不断开创考古工作繁荣发展新局面;占领国内外考古学的制高点,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积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展现中国考古成果的世界意义,以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总结历史、思考未来,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供真知灼见。

此次六个入选项目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发展都极为关注,并做了深入探讨。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一处罕见的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约100万平方米。在青藏高原东麓揭露出7个连续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层位,其中第3层不晚于距今13万年前,完整保留和系统展示了“简单石核石片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小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起四川及中国西南地区连贯且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出土的手斧与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皮洛等川西高原含手斧的遗址填补了阿舍利技术体系的一个关键缺环,串联起东西方的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南阳市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一处具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鲜明特征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制玉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其他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文化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石家河时期的玉石器生产也呈现规模化。首次发现中原地区史前码头性质的遗迹,并与自然河、人工河道、环壕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体现出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能力。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6座新发现“祭祀坑”已出土编号文物11000余件,进一步充实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将促进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行为和祭祀体系研究;进一步阐释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认识。1986年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的因素,表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进一步夯实了这一认识。

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是迄今江西地区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东周时期墓葬。根据墓葬的总体特征和出土的铭文资料推测,墓主可能与越国王室密切相关。筑卫城是东周时期越文化的区域政治中心。国字山墓葬的发掘为筑卫城城址的最终定性及探讨清江盆地两周时期聚落布局和社会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百越文化研究打开了新局面,对研究作为“吴头楚尾”的江西地区东周时期吴越楚关系、政治格局演变具有重要价值,为该区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探索提供了直接证据。

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材料、罕见的葬具绘画及精美的漆木器。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代史等诸多领域,学术价值重大,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丰富了战国后期政治史资料。该墓地的发掘活化了秦汉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场景,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进程及其体现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个案。

甘肃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分为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岔山村区(“大可汗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青咀—喇嘛湾区(“阳晖谷”陵区)、以党氏墓为代表的长岭—马场滩区(“白杨山”陵区)三大陵区。整体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岗僻壤、马鬣开坟、地踞龙堆”的墓葬选址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该墓群的发现,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史实,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的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为丝绸之路文化系统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此外,论坛还发布了六个入围项目,分别为浙江余姚市施岙新石器时代稻田遗址、甘肃张家川县圪垯川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西安市江村大墓、江苏南京市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展现了更为丰富的考古学文化及文明的多样性。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凤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