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本院要闻
    
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于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采访
发布时间:2023-01-04 10:43  作者: 王广禄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4日 阅读量:

    原标题:

凝聚起民族复兴磅礴伟力

——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引发社科界热烈反响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习近平主席的美好新年祝福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专家学者一致表示,要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

团结奋斗取得重大成就

在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望了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难忘瞬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平凡的2022年团结奋斗,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继续保持经济稳健发展,科学精准开展疫情防控,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新成就。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深有感触道,面对多种自然灾害和疫情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党和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与人民群众心连心、齐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基层一线社区干部职工奋战抗疫一线的场景感人至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精神赓续的最好写照。这种精神,照亮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引领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确保了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力量、中国信心、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是我们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动力源泉。中国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汇聚而成的创造能力,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信心是植根于中国制度、中国优势的发展定力,是稳中求进推动实现中国既定目标的持久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是战胜各种灾害、挑战的精神力量;中国智慧扎根历史正确方向和人类文明进步追求,是在百年变局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力量。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神州大地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复杂形势,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引方向、把舵定航,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标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从局部探索到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消除绝对贫困到迈向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两个确立’形成强大引领力,党的初心使命夯实强大接续力,党的群众路线和爱国统一战线构筑强大凝聚力,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铸就强大执行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忠家谈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新伟业的四种力量。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于群众路线和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于党依靠并充分发挥了自身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伟大成就来之不易,离不开党的领导、理论指导和团结奋斗。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宗礼认为,“两个确立”为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了坚强的政治与组织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引。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中国人民大团结,为取得新的伟大成就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

坚定信心奋进新征程

习近平主席在贺词中明确强调,“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并从梦想接连实现、充满生机活力、赓续民族精神、紧密联系世界四个方面作出了全面阐述,鲜明指出“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在回眸光辉岁月中感悟强大精神力量,贺词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增添了强大信心。

“回望过去一年以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多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程宁博表示,舟行万里,操之在舵。复兴路上一往无前的中国力量,源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无比强大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比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以四个“今天的中国”,生动展现了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不懈奋进,深刻揭示了今日之中国披荆斩棘、无坚不摧的前行力量。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史守林看来,站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机遇和新的战略环境,进一步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向未来,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尤其是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正确把握。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分析说,疫情反复、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多重全球性危机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多国面临着生活成本危机,多个国际组织连续调低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回稳向好,成绩有目共睹。2023年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面对机遇与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信心来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从全球来看,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脆弱性显著提升,世界经济复苏更加失衡,东西和南北矛盾同步增加,各国内部经济和社会矛盾加剧,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遭到严重削弱。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具有民族传统根基,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可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提供借鉴。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叶本乾表示,奇迹从来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一定能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最强的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显著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信心来自中国共产党为全人类进步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和意志。姜锋认为,中国的发展遵循人民至上原则,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把发展定义为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充裕的社会财富,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需要的文明新形态,不仅着眼于本国,更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互鉴和务实合作,需要世界各国共建共享的知识体系和普遍共识支撑,需要中国分享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文明形态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为实现宏伟目标接续奋斗

展望明天的中国,美好蓝图已经擘画,2023年的征程已经开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温暖民心,激扬斗志,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凝聚起接续奋斗的磅礴伟力,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在奋进新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袁红英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决扛起责任与担当,大力弘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力涵养求真务实、明理尚德的科学精神,为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贡献学术力量。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提升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阐发能力;以人民为中心做学问,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哲学社会科学界在新征程中肩负的使命和重任,说到底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创新性实践。”赵凌云认为,要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内涵、道理、逻辑、哲理智慧和真理价值,回答好新征程中产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积极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相契合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升华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张忠家提出,社科理论界要坚持高举旗帜,在深化理论武装上担当新使命;坚持阵地意识,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上强化新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在发挥智库作用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守正创新,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上谱写新篇章;坚持为民立言,在以良好学术生态引导社会舆情生态上作出新贡献。

复兴路上必然激发一往无前的中国力量,既蕴含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又蕴含着以新型智库为重要载体的国家软实力。程宁博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社科院系统作为促进新型智库建设的主战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要把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提炼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实践的经验做法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三个务必”,砥砺奋斗之志,勇担奋斗之责,凝聚奋斗之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智库力量为今天的中国增光、为明天的中国添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宏伟的目标变为现实,最重要的是提高党员干部抓落实的能力。”洪向华认为,党员干部要具备很多本领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本领和能力就是抓落实。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要具备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直面现实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想方设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将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产生成效。

勇担使命和重任,努力做到不负期望、“强国有我”。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大变局下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制度、价值观和以此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各种衡量标准中,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充分认识和精心谋划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者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主动回应时代要求,肩负“强国有我”的使命和重任;要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为出发点,勤奋耕耘、扎实劳作,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献智慧。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嘱托,既吹响了当代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也指明了当代中国青年施展才干、实现梦想、绽放青春绚丽之花的奋斗方向。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嘉昕表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的激荡紧密相连;青年的呼声,从来都与时代的召唤同声相应;青年的未来,终将在时代的潮涌中获得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也面临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困惑。只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当代中国青年才能真正将怀抱梦想与脚踏实地、敢想敢为与善作善成统一起来,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自觉追求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查建国、陈炼、陆航、段丹洁、孙美娟、明海英、张清俐、李永杰、吴楠、赵徐州、曾江、朱羿参与采写)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凤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