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  视频 |  领导关怀 |  寄语感言 |  共襄盛会 |  芳华绽放 |  岁月如歌 |  创新工程 |  智库建设 |  智库联盟 |  高层论坛 |  高端访谈 |  文库名家 |  三类人才 |  朝花夕拾 |  春华秋实 |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薪火承续 四秩芳华岁月如歌
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征途上砥砺前行
——山东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发展回眸与展望
时间:2018-11-06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8年1月31日第56期     作者:涂可国 车振华 徐建勇     浏览量:
 

 

 

山东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3月,由原语言文学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由1979年11月成立的语言文学研究室改名而来)、儒学研究所和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合并而成。文化所现有科研人员18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7人,博士8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齐鲁文化英才”2人、“山东社科新秀”2人。现任所长涂可国、副所长张伟。39年来,文化所历代同仁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征途上砥砺前行,实现了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超常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多学科优势、综合实力较强、人才结构基本合理、精品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文化研究所。

一、发展历程

文化研究所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分头发展阶段、融合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

(一)分头发展阶段(1979年11月-2009年2月)

2009年合并组建文化研究所以前,文化研究所呈现出三个机构分头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为文化研究所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发展

语言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1月,原为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的语言文学研究室。1980年12月,山东社科所改建为院之后,语言文学研究室也改名为语言文学研究所,是我院组建比较早的研究所之一。语文所下设语言学研究室、古近代文学研究室和现当代文学研究室,涌现出程湘清、郭延礼、乔力、杨政、冯春田、张鸿魁、丁尔纲、李少群、章亚昕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29年期间,语言文学研究所分别从事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的研究。所内先后设有“汉语史研究”和“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两个院重点学科,还成立了“社会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历任所长程湘清、郭延礼、冯春田、李少群,副所长杨克定、章亚昕、姜锐。

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创建期,大约时间在社科院建院后的第一个10年期间。在这一时期,根据专业构成,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即汉语史研究、古(近)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其中古近代文学研究方向以唐代和近代文学研究为重点,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分别侧重于文艺思潮、诗歌、散文、小说研究,同时也相对集中于山东文学发展和作家作品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期。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前后至2000年。在这一时期,所里有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居于前沿行列,一些学者有关文学体裁、作家作品和地方文学的研究形成系列并持续深入,这包括在汉语史和汉语言学研究、近代文学史研究、古代唐宋文学研究、现代文学著名作家研究和现当代诗歌、散文、小说研究等方面。1997年,语言文学所调整为“汉语史”学科和现当代文学学科。第三个阶段是自2001年至2008年。注意扩展研究视阈和研究领域,作多学科的交叉整合,支持和鼓励开展古今贯通而又切合现实的文化、文学考察与观照。2005年,设立了“地域文化与文学”重点学科。

语文所共主持和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承担省部级和院级重点课题约60项;共出版专著、编著近80种,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近900篇。还完成了近30项省古籍整理课题。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项4项,获省级三等以上奖项20项,以及其他各类优秀奖项70余项。在汉语史研究、《文心雕龙》研究、近代文学研究、茅盾研究、古代神话研究、《二十四诗品》研究、现代新诗和散文研究、山东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儒学研究所的发展

儒学研究所是由山东社科院和中国孔子基金会提议,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6年2月19日成立的专门从事儒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作为山东社科院的一个特色研究所,儒学所前身是山东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1991年,在儒学研究所成立了孙子研究中心。1997年,“儒家哲学与伦理”被确定为重点学科。1998年,院成立了挂靠儒学研究所的孔子文化研究中心和孟子研究中心。历任所长赵宗正(1986-1997)、陈启智(1997-2003)和涂可国(2003-2009),历任副所长谢祥皓、孙聚友。

23年期间,儒学所在先秦儒学、儒家哲学、儒学人学、陆王心学、儒学发展史、儒家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特色和品牌,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儒学研究重镇,涌现出赵宗正、陈启智、刘宗贤、谢祥皓、王其俊、冯克利、涂可国、路德斌、梁宗华、孙聚友等一批知名学者。

从总体上说,儒学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创始到初步繁荣的阶段(1986-1997),形成了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儒学研究群体,在儒学学术发展史、先秦儒学、宋明理学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先后出版了《山东古代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中国儒学》《孟学新探》《亚圣智慧》等;二是学术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阶段(1997-2003),这一时期引进了一批新兴的儒学研究人才,进行了新老更替,对专业进行了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儒家哲学的学科优势,努力寻找儒学研究新的增长点、新领域,如儒学与人权、儒学与全球化、儒学与儒商等,出版了《陆王心学研究》(1997);三是特色更加鲜明的阶段(2003-2009),主编了《儒家哲学文库》,出版了《儒家管理哲学新论》(2003)《当代东方儒学》(2003)《中国现代哲学新论》(2007)以及论文集《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儒家伦理——秩序与活力》《儒学与全球化》《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儒商与二十一世纪》等。

23年期间,儒学所主办了“孔孟荀学术异同讨论会”“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讨论会”“春秋经传学术研讨会”“儒商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儒学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和“儒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或国际学术讨论会。一共主持和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即“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儒家思想与东亚模式”“儒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当代东方哲学的新进展”和“儒学对人发展的影响研究”,承担省部级重点课题约30项。出版著作近5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800篇。共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l项,省级奖项近20项,其他各类优秀奖项50余项。

3.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发展

2006年9月18日,山东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山东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挂靠在科研处。下设办公室,张华任中心主任,李建军、郑贵斌、王志东、涂可国、郝立忠任副主任,李然忠任办公室主任,张凤莲任办公室副主任。2007年9月,“山东省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基地”在山东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研究中心成立以后,迅速开展理论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撰写的《关于“三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六大工程”的建议》《山东文化品牌研究》等研究报告获得了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评价,许多建议被各级部门吸收。主编出版了《山东文化蓝皮书》等著作,承担完成了上级交办的文化领域的重大课题和有关报告、规划、政策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完成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等规划的编制。

(二)融合发展阶段(2009年3月-2015年5月)

2009年3月,为打造一流新型智库,整合全院文化研究力量,合并组建了文化研究所。刚创建时,文化所共25人,成为山东社科院最大的专业研究所。本阶段文化所依据原有的儒家哲学、山东文学、地域文学、区域文化、文化产业学等学科基础和研究积累,继续深化优长研究,突出特色研究,注意多学科交叉,继续强化“地域文化与文学”和“儒家哲学”重点学科建设。

1.取得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围绕重点学科和科研人员的研究专长,形成了儒家哲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涌现出一大批精品成果,共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在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方面,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鲁文学的文化内质与文学形态演变研究”,最终成果《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获得学界好评。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出版了《山中岁月:隐士的生活与心灵轨迹》《爱情范本:纯真明朗〈西厢记〉》《痴情穿越:浪漫唯美〈牡丹亭〉》《离合兴亡:文人情怀〈桃花扇〉》等著作。在儒家哲学研究方面,出版了《中国孟学史》《儒家哲学文库》《儒学与人的发展》《荀子与儒家哲学》等,2013年联合举办了“荀子思想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文化研究方面,主编出版了《鲁商文化概论》和《社会文化导论》和《山东文化蓝皮书》(一共5本),多篇呈阅件获得省领导批示。

2.课题立项获得重大突破

从2012年到2015年5月,文化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立项,一共4项,分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荀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从荀子到董仲舒:儒学一尊的历史嬗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西伦理学比较视阈中的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二十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

3.科研成果屡获大奖

本阶段共有7项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重大成果奖。《儒学与人的发展》《山东文化蓝皮书2010: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报告》《郑玄“太易”说与中国哲学本体论逻辑进程》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荀子与儒家哲学》《先秦文明与口语传播》《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获三等奖。另外,《重建儒家哲学之我见》被《光明日报》论点摘编,《郑玄“太易”说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逻辑进程》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

(三)创新发展阶段(2015年6月至今)

2015年文化所抽调6名科研人员支持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2017年又抽调1名科研人员支持当代宗教研究所。迄今,文化所现职人员18人。自2015年6月以后,文化所跨入创新发展、超常规发展的新阶段:一是适应院创新工程建设要求,围绕中国文化研究主攻方向,在科研队伍、课题、专业、方向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二是通过调动和招聘等方式陆续引进了6位中国哲学、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文化产业、外国文学等方面的优秀高端人才,使得研究梯队更加合理;三是整合现有学术力量和优势学科,除继续打造“儒家哲学”重点学科外,还把“地域文化与文学”重点学科调整为“中国文化与地域文学”;四是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迅速,精品频出,显示出深厚的学术潜力;五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儒学、文化儒学、生命儒学、人类儒学、审美儒学、儒家责任伦理学、文学文化学等概念范式,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文化所全体同仁经过艰辛努力、协同攻关,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1.创新工程成绩显著

文化所积极适应院创新工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组建了“中国文化发展与山东文化建设”科研创新团队。2016年“儒家哲学”重点学科在全院学科评比中,取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2017年在创新工程的激励下,文化所仅当年在C刊上就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精品成果30多项,创新团队总分位列第一名,获得了院创新工程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奖。

2.科研成果优异

一是著作和精品成果数量不断涌现。近三年来,文化所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10余篇,在《哲学研究》《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东岳论丛》《明清小说研究》《探索与争鸣》《伦理学研究》《周易研究》等C刊上发表30多篇,其中有近10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科学术文摘》论点摘编。

二是学术著作增长迅猛。2015年以来,文化所主编出版了《荀子思想研究》《黄玉顺生活儒学研究》《社会儒学论丛(第1辑)》,一共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1部,分别是《文化现实与文化建构:中国社会文化研究》《清代经学编年》《春秋绝唱:〈左传〉纵览新谈》《天人之际与易学诠释》《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民俗学视角下的竹枝词研究》《山东文化建设“全融合”发展战略研究》《山东文化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山东旅游业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究》和《文化、创意与城市更新》。

三是智库建设成果丰硕。《进一步推进我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激发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社会活力研究》《关于讲好山东故事、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的几点建议》《关于推进我省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等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3.课题立项进展良好

本阶段,在课题立项上,文化所连续两年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是国家社科一般项目“詹可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及其现实应用研究”和“儒家生命哲学思想研究”。获立省级课题10多项,其中省级重点以上课题2项,即山东省重大招标项目“生态伦理研究”和2016年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儒家哲学研究丛书”。

4.科研成果获得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5年以来,呈阅件《进一步推进我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获得山东省第30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社会儒学:当代儒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儒家性情的内涵、义理与当代转化》《文化传媒产业的趋势性变化与上市公司的结构性变革》《水浒传成书于明初考——基于袍服颜色的考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荀子责任伦理发微》一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二、学术平台与学术交流

1.积极构建学术载体

2009年至今,文化所承担了“山东文化蓝皮书”的撰写,至今已出版8本。2016年以来,文化所承担了《中国文化论衡》集刊的编辑工作,至今已出版4期。主编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研究丛书》以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儒家哲学研究丛书》。

2.注重打造学术论坛品牌

自2009年文化所组建以来,就打造了系列性的泰山文明论坛、舜耕文化论坛和舜耕文化讲坛三个学术平台,2017年又创建了儒家文化论坛。这些论坛和讲坛对活跃文化所的学术气氛、扩大科研人员的视野、提高文化所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各类学术活动。仅2016和2017年就主办召开了五次学术会议,分别是第三届泰山文明论坛:“社会儒学与社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黄玉顺生活儒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泰山文明论坛:“文化中国与文明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首届儒家文化论坛:文化儒学与儒家文化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泰山文明论坛:内容产业与文化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积极参加国际和全国学术研讨会,全所共有10多人次受邀赴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与韩国安东大学退溪学研究所、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韩国东亚哲学研究会等国外多家学术机构、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友好合作关系。

三、未来展望与设想

未来文化所将重点围绕中国文化展开研究,以“中国文化与地域文学”“儒家哲学”两个重点学科作支撑,发展成为山东社科院品牌研究所,成为中国文化和山东文化研究的一流智库,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研究中心之一,成为省委、省政府文化决策方面信得过的智囊团。

“十三五”时期文化所将充分发挥哲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人才集聚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一是争取每年在C刊发表文章10篇以上,科研成果产生更大更多的社会反响;二是严密组织国家课题和省级课题申报,力争更多国家课题和省级课题获得立项;三是进一步打造学术平台,举办好儒家文化论坛、泰山文明论坛、舜耕文化论坛和舜耕文化讲坛,创设文学文化学论坛;四是把《中国文化论衡》集刊和《山东文化蓝皮书》打造成一流精品;五是继续组织出版好《中国文化研究丛书》和《儒家哲学研究丛书》;五是引进文化哲学和中国文化史方面的高端人才,使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作者系山东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涂可国,副研究员车振华,助理研究员徐建勇)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