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  视频 |  领导关怀 |  寄语感言 |  共襄盛会 |  芳华绽放 |  岁月如歌 |  创新工程 |  智库建设 |  智库联盟 |  高层论坛 |  高端访谈 |  文库名家 |  三类人才 |  朝花夕拾 |  春华秋实 |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薪火承续 四秩芳华岁月如歌
勇立时代潮头 为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奋发努力
——山东社科院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8-11-06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报道》第75期    作者:​关娜 冯锋     浏览量:
 


山东社会科学院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但其发展历史则要追溯到1978年山东社会科学院刚刚成立的时期。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2008年又改称政治学研究所。在这长达40年的发展历史时期里,本研究所(中心)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为龙头,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致力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基层政治发展研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在坚持、发展、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已经成为山东省内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现设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层政权建设、党的建设3个研究室,1个省级理论研究基地: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积累,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建设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等领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其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科是山东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之一。历任所长有:姜士林、鲁仁、王振海、王晓明、李述森;副所长:程湘清(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孙斌(主持工作)、鲁仁、董崇山、张锡恩、林辉基、张志慧、战旭英、冯锋等。先后有40余位专家、学者在中心工作,为中心的发展壮大贡献了青春年华、智慧与力量。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时期(1980-2007年)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的前身是1978年3月成立的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是当时研究所最早建立的三个研究室之一。1980年12月,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改称山东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亦相应改称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并设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和政治学研究室。到1986年增设为4个研究室,即政治学研究室、当代社会主义研究室、行政学研究室、国外社会科学资料编译室。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稳步推进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等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研究所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研究特色逐渐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社所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苏联东欧问题、国际政治、基层民主政治等几个方面,成果主要有《各国共产党对苏联、东欧局势的不同看法》《国外行政分层》《列宁关于党对国家政治生活实行“总的领导”的思想》《苏共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与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山东省县级综合改革研究》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社所的研究方向开始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的研究,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院重点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有《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研究》《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治性制约因素及梳理对策研究》《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创新研究》等,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有《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研究》《市管县、镇带村问题研究》《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研究》《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山东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研究》《网上农业问题研究》《协调村“两委”关系不同模式比较研究》《WTO与转变政府职能问题研究》《行政效率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党的十六大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三个代表”科学体系研究》《山东省人才资源开发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史研究》《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可资借鉴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种类型的比较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演进与国际比较》等。

2.研究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科社所时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管理世界》《文史哲》《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理论学刊》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600余篇,独立完成、主编或参与撰写的专著、辞书、译著达110余部。其中《做好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大文章》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科学社会主义通论》《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获山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谈谈废止干部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山东小城镇问题初探》《乡村民主》《百县市调查·诸城卷》《论邓小平理论的本质与生命力》《新视角下的政治》《邓小平理论与山东发展》等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个世界,两种制度》《论县级市的特定功能体制模式》《论组织与个人的整化》等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试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建设》《市管县的客观要求及其对策》《权力监督——中国政治运动的调控机制》等获山东省社联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山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报告》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亚太国际关系概论》获山东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应用行政学》《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等获山东社科院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毛泽东对我国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获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县级管理学》《心理领导关系研究三题》等获山东社科院优秀成果荣誉奖,《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应进行三项基本改革》《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新模式的不懈探索》等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同时,翻译了大量国外著作,如《经济思想史》《福利经济与国家理论》《休谟经济论文选》《苏联经验重探》《各国妇女儿童权益的宪法保障》《葛兰西文选》《法国国民议会规程》等,不仅得到学术界同仁的肯定,还受到有关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的好评。

3.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政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1985年,姜士林、鲁仁共同设计并组织了我国第一部《世界政党辞典》的编纂。辞典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政党及其组织、制度、重要文献和活动、主要领导人等,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译文准确、叙述简明,出版以后国内外新闻界纷纷报道,理论界给予了高度关注。1986年,再接再厉发起我国第一部《世界议会辞典》的编纂。作为《世界政党辞典》的姊妹篇,对当代世界各国的议会组织、制度、活动,以及议会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等进行了介绍。此后,姜士林、鲁仁、王立行参与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世界宪法全书》的编纂又提上日程,历时10年,1997年正式出版。全书收编、翻译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100多个国家的现行宪法和历史上的重要宪法,其中相当部分为国内首次翻译并公开发表,出版以后再次受到国内外新闻界、理论界和全国人大的极大关注。在此基础上,我国第一部《宪法学辞书》也得以成功编纂出版。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形成了独特建树,奠定了研究基础,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一时期,许多研究人员逐渐成长起来,在相关领域成为了省内乃至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例如陈玮研究员在翻译国外学术著作方面,在国内获得了较高的声誉。鲁仁研究员在翻译、研究法国、德国文献和进行研究方面,成果不断涌现,展现出了雄厚的实力,成为商务印书馆重要的供稿人。林辉基研究员在亚太国际关系格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年轻一代专家学者的成长尤为引人注目。王振海以其卓著的业绩在一至两年内就从助理研究员被聘为研究员,成为社科院研究人员中的新星。于洪生以其城郊村的研究,在本领域中有了较大的话语权,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承接国外基金课题的年轻研究人员之一。此时,一批年轻研究人员开始走出社科院去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学成归来后为研究所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二、政治学研究所时期(2008-2014年)

2008年8月,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报经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更名为政治学研究所,下设“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个研究室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院属)、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研究中心。

1.继续发挥科研引领支撑作用。政治学研究所时期出版或参与编写的著作二十余部,主要有《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解读》《创新行政管理,建设服务政府》《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境遇》。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正确理解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论俄国资本主义观的主导倾向》《阻断而非发展:列宁早年在俄国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析列宁急于在俄国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表现》《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实践:成就、问题与发展走向》《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论列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俄国国情观》《挑战与创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府际合作》等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十余项。

2.积极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政治学所不断将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相结合,承担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的课题研究,直接为领导决策和推进实践服务。这些课题研究在提高领导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解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得到了交办领导和部门的首肯。其中,韩冰的调研报告《征地拆迁:好事一定要办好》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批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诸城市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及启示》《融入大部局才有大发展》《对邓小平思想的几点认识》《寿光市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破解“三农”问题的诸城实践及启示》《关于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流会情况的汇报及几点建议》《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山东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等调研报告分获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等有关领导的批示。

3.科研成果获奖丰硕。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所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俄罗期历史文化传统视野下的苏共“超阶段”》《美国精神的封闭》《论列宁资本主义观的主导倾向》获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地方领导班子的心理和谐》《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实践:成就、问题与发展走向》等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获山东省社科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从革命到发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转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特质与时代意义》获山东省委宣传部优秀论文优秀奖,《60年来我国引进国外智力的发展与超越》《山东加快引进文化人才与文化强省建设研究》《山东省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获山东省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科研人员每年都积极参加全国以及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学会年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会年会,其中2011年,李述森当选为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政治学研究会副会长,2012年,王立行当选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同时,2013年5月,与中国社科院情报所联合举办了“民主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民主的历史价值、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联系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对如何认清西方民主的实质、中国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学术责任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和反思。

这一时期,又有一批研究人员成长起来。张志慧研究员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李述森研究员在苏联、俄罗斯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尤其是列宁研究方面,不断深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了较大反响。韩冰研究员作为党建方面的研究专家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方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一些成果对领导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时期(2015年至今)

2015年3月,政治学研究所和2004年5月成立的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整合,成立新的山东社科院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在院创新工程的推动下,省马研中心进一步创新学科发展平台,以科研为中心,以精品为导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各项工作中均有较大推进。

1.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2018年,《列宁不同时期“俄国国情观”比较研究》《毛泽东与山东抗日根据地整风运动研究》两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另外,有三项课题获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资助,分别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方位研究》《生态现代化视野下的山东省可持续养老产业路径选择和应用对策》《毛泽东与山东抗日根据地创立和发展的关系研究》,一项课题获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立项,即《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现代化路径选择》。这一时期中心科研人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级课题项目4项,同时还承担和参与了大量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交办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充分肯定。

2.精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反响强烈。自2015年以来,省马研中心在《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中国行政管理》《深圳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成果16项,在核心期刊报纸发表论文10余篇,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科研成果《析列宁急于在俄国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三种类型的比较研究》获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列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俄国国情观》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时,应用研究成果也产生重大社会反响。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商品住宅小区治理的思考与建议》《发挥街道办主导作用化解社区物业管理矛盾的调查与建议》获省委领导批示。

3.学术刊物建设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论坛》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出版十三辑,在全国公开发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论坛》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反映时代主旋律,努力追踪学界最新成果,宣传和阐释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山东省打造专业化高端智库贡献了力量。

4.积极开拓和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省马研中心多次组织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015年6月26日,成功举办全国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坛,围绕“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展开深入探讨;2016年6月25日,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围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2017年8月26日,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坛,围绕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取得一系列成果。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以及省级学科年会,及时关注学术界最新研究动态,与国内多家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友好合作关系。

在中心成立后的3年间,经过调整,人员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目前研究人员的主体均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背景,超过半数的研究人员在40岁以下,并具有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已基本凝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上来。

四、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将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下大力气抓好学科和队伍建设,倾力打造具有“团结、协作、创新”精神的优秀团队,努力把科研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1.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的实践发展,进一步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系统性、国际性和实践性。坚持以科研为主攻方向,强化学科的决策服务功能和智库作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回应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努力多出精品成果,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

2.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注重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以及专家队伍建设,实行专家导师制,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注重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断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抓紧抓好学术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3.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邀请国内资深专家学者讲学,与国内高校、其他学术团体建立稳固的学术联系。力争每年举办或参与举办1-2次全省性学术研讨会,每2-3年举办或参与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每年选派科研人员参加全国性、区域性的学术研讨会,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现实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

(作者关娜为山东社科院省马研中心助理研究员,冯锋为山东社科院省马研中心副主任)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