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导语 |  头条 |  图片新闻 |  新闻与动态 |  数据与成果 |  独家数据获取 |  研究项目 |  研究发现 |  返回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库数据与成果
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第六次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报告(2021年·经济状况与社会政策)
时间:2021-11-10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院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综合调查创新团队     浏览量:
 

2021年是山东省“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全面了解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和相关政策需求,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 依据,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组织实施了2021年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在保持与以往调查连续性的基础 上,根据全省经济社会重点工作和任务,以“经济状况与社会政策”为主题,重点了解山东省城乡居民工作就业状况、家庭经 济状况、消费支出状况以及生育意愿、养老意愿、城镇化意愿等信息,分析城乡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变化、城乡居民对相 关政策的需求和评价等,调查结果对于未来几年的民生工作和政策需求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问卷量为3000份,样本覆盖全省8个城市,共有16个县(县级市、区)、32个乡镇(街 道)、96个村(居)委会参与调查。入户调查自2021年8月16日开始,至2021年10月18日结束,共计两个月,圆满完成各 项数据收集工作。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2990份,样本回收率为99.7%。其中,城镇样本为1876份,占62.7%;农村样本为 1114份,占37.3%。样本的平均年龄为47.36岁,中位数年龄为49岁。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3年,与“七普”数据 (9.75年)基本一致。

人力资本与居民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推动实现更充分和 更高质量就业,筑牢民生之本,才能本固邦宁。当前, 就业总量性矛盾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矛盾,劳动力 的人力资本如何与就业岗位要求相匹配、劳动者的就 业质量如何持续提升变得日益重要。 

一、非农就业占比达 76.9%,农业劳动力占城 乡劳动力的比重仅为23%左右 

调查样本中,目前有工作的被访者占61.7%,目 前有工作但临时停工、歇业的占1.0%,没有工作的占 37.3%。分户口类型来看,农村户口居民有工作者(包 括临时停工、歇业)的比重为65.6%,城镇户口有工作 者的比重为57.5%。有工作者和无工作者的比例与其 他全国性抽样社会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被访者中, 目前从事非农工作的占76.9%,务农兼有非农工作的 占9.5%,只务农没有兼职从事非农工作的占13.6%。 城镇户口被访者中,从事非农工作的占98.6%;农村户 口的被访者中,从事非农工作的占66.3%,务农兼有非 农工作的占13.6%,务农的占20.1%。城乡总计来看, 农业劳动力至多占全部城乡劳动力的23%,按实际劳 动时间折算大概只占17%,这与其他研究的结论基本 一致。 

二、工作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47年,达到 未来产业升级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调查数据显示,我省人力资本丰富的局面依然 稳固,有工作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47年,中位 数为11年。城镇有工作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农 村有工作者高出 3.05 年。对照近年来二三产业的 平均受教育年限要求来看,在城镇工作的劳动力 中,只有18~29岁年龄组的劳动力接近于达到第三 产业知识/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求 (14.2年),30~39岁年龄组的劳动力能够达到第二 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要求(13.2年),40~49 岁年龄组的劳动力能够达到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 行业的要求(10.2年),50~59岁年龄组的劳动力能 够达到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要求(9.8 年)。 相比之下,在农村工作的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方面劣 势明显,只有 18~29 岁年龄组和 30~39 岁年龄组 的劳动力能够满足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 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要求,其他各年龄组的 人力资本水平距离这些行业的要求均有较大差距。 在从事非农工作的被访者中,63.8%的人认为自 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工作,24.7%的人认为 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不能胜任工作,11.5%的人介于 两者之间。总的来看,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化,非常规 性工作越来越普遍,工作岗位对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努力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增加存量 劳动力的在职培训机会,是弥补当前劳动者人力资本 水平不足、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当务之急。 

三、城乡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为9.7%,与发达 经济体相比有巨大提升空间 

教育收益率是衡量劳动者从教育投资中获得 经济回报大小的重要指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 乡居民的教育收益率的估计值为0.097,即受教育年 限每增加一年,个人全年总收入将增加9.7%。分城 乡来看,城镇受访者的教育收益率为9.7%,而农村 受访者仅为3.5%,两者相差6个百分点。与发达经 济体平均13%的教育收益率相比,我省的人力资本 回报率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非农就业方面,受雇佣者的月收入平均值为 4408.9 元,中位数为 3300 元;月工资收入平均值为 3890.2元,中位数为3000元。2021年与2020年同期 相比,工资收入增加很多的占1.8%,略有增加的占 37.3%,基本未变的占53.7%,略有下降的占4.9%,下 降很多的占2.3%。 

四、中短期内不存在失业可能性的比例达到 88.9%,城乡劳动者的工作稳定性预期良好 

调查样本中,目前没有工作的占37.3%。目前 有工作的被访者中,有 15.0%的人在 2020 年曾有 过工作变动。被访者关于自己未来 6 个月内失业 可能性的预期方面,有 46.2%的人表示完全不可 能失业,有 35.1%的人表示不太可能失业,有 7.6% 的人表示可能性“一般”,有 8.4%的人表示有可能 失业,有 2.7%的人表示完全有可能失业。总体来 看,认为自己中短期内不存在失业可能性的被访 者占到 88.9%,表明城乡劳动者对工作的稳定性 预期良好。 

居民收入、城乡差距与共同富裕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一直是各界关 心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 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 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扩大中等 收入群体规模,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实现共同 富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途径。 

一、居民家庭年总收入平均数达到9.6万余元,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样本中,被访者的家庭年总收入的平均数为 96920元,中位数为76000元。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平 均数为27053元,中位数为25264元。调整权重后,家 庭人均年收入的平均数为44109元,中位数为33522 元,与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 一致。从各种来源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看,工 资收入的占比最高,平均达到了62.8%,其次是经商办 厂收入,占13.6%,之后依次是社保收入(9.5%)、农业 经营收入(4.2%)、出租房屋或土地的收入(3.8%)、家 庭投资理财收入(1.9%)、医疗费报销收入(0.7%)、政 府的生产经营补贴收入(0.2%)以及政府或社会机构 的社会救济收入(0.1%)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农 村地区家庭中,农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 仅为12.4%,远低于工资(打工)收入占比(61.6%),充 分说明二三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 源。 根据家庭人均纯收入中位数的标准,即家庭人 均纯收入在17100-68400元之间,调查样本中的中 等收入群体大概占到52.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6.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标准,即家庭 年总收入在10万-50万之间,调查样本中的中等收 入群体大概占到3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5个 百分点。据此推论山东省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大 概在3441万人左右,占到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总量的 8.6%~10%。分经济圈来看,胶东经济圈的中等收 入群体规模最大,为40.3%,其次是省会经济圈,为 35.3%,最后是鲁南经济圈,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仅 为24.0%。 

二、收入差距状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工资收 入和经商办厂收入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 

影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收 入差距过大。对样本家庭收入按五等份进行分组, 由 低 到 高 各 组 人 均 年 收 入 分 别 为 6363.17 元 、 15315.63 元 、21972.93 元 、30769.97 元 和 61917.46 元。高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是低收入组家庭 人均年收入的9.73倍,中间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年收 入是低收入组家庭的2.41倍,差距较相应的全国平 均水平要低(分别为10.20倍和3.33倍)。 从各收入来源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来看,对基尼 系数贡献最大的是工资收入,贡献率为57.4%,其次是 经商办厂收入、出租房屋土地收入、家庭投资理财收 入、社保收入,农业经营收入以及其他各类转移性收 入的贡献率最小,均低于3%。因此总的来说,财产性 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客观上起到了扩大收入不平等 的作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财产获益机会和经 营机会的不平等造成的。从边际效应也可以看出,经 商办厂收入、家庭投资理财收入、出租房屋或土地收 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边际效应为正,对其进行适当调 节,可以降低基尼系数,对缩小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工资收入、农业收入、社会保障收入对 收入不平等的边际效应为负,若按照目前的分配,增 加工资收入和农业收入,增加医疗费报销收入、农业 补贴收入等转移性收入,特别是增加离退休金、养老 保险金等社会保障收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居民 收入差距。 

三、房产估值分布呈现严重的右偏态,城乡居 民理财活动不够活跃 

房产目前已经成为居民财富的主要构成部 分。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拥有住房的比例接近 96.1%。在房产估值方面,平均估值为87.4万元,90 分位数为200万元,房产估值的分布呈现严重的右 偏态。城乡家庭房产估值差异显著,城镇地区家庭 的房产平均估值达到113.9万元,中位数为80万元; 农村地区家庭的房产平均估值则只有42.6万元,中 位数为20万元,城镇地区家庭房产平均估值是农村 地区的近三倍。 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居民的理财活动总体并不 活跃,被访家庭中没有任何投资活动的占 89.9%。 比较常见的投资理财方式是保险,占4.8%,其次是 股票投资,占3.4%,再次是基金投资,占2.8%。其他 如债券、期货、信托、炒房、比特币、权证、外汇等投 资理财形式的占比均不超过0.3%(此处数值均为个 案百分比)。 

四、养老金待遇的城乡差别和户口差别显著, 城镇户口家庭养老金是农村户口家庭的4.2倍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全国统一 的社会保险体系正逐步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网 逐步织密。但调查显示,养老金待遇的城乡差别、 户口差别依然显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之间 养老金待遇存在显著差异(F=119.51,p=0.0000),城 镇地区家庭全年养老金收入(包括退休金、养老保 险金等)平均为 14592.6 元,农村地区家庭仅为 3694.5元,前者是后者的3.9倍。户口差异同样显著 (F=258.43,p=0.0000),城镇户口家庭的全年养老金 收入平均为 20524.9 元,农村户口家庭则为 4877.6 元,前者是后者的 4.2 倍。通过夏普利值分解法对 养老金收入不平等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户 口差别对养老金不平等的贡献率为22.7%,城乡差 别的贡献率为10.2%,两者合计可以解释养老金不 平等的三分之一。缩小养老金领取上的城乡和户 口差别,将有助于减小群体间特别是老年人之间的 收入差距。 

消费支出、新消费与绿色消费 

消费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新消费、线上消 费、绿色消费等消费形态日益兴起,不断引领着经济增 长,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新的变化。 

一、城乡居民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超过 7.3 万 元,中等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 

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家庭的年平均消费支出 为73447.7元,中位数为55000元。按家庭年总收入 五等份分组测算,从最高20%收入组家庭到最低20% 收入组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分别为 137488.2 元、 80760.5元、66735.7元、52238.4元和31979.5元。最 高20%收入组家庭的年平均消费支出是最低20%收 入组家庭的4.29倍,中间20%收入组家庭的年平均消 费支出是最低20%收入组家庭的2.08倍。 从平均消费倾向来看,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支 出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平均为 59.3%,中位数为 60.3%。不同收入组的家庭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 比重存在显著差异(F=12.02,p=0.0000)。20%低收 入组家庭的消费支出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平均达 到68.3%,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为64.5%,中间收入 组家庭为61.3%,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为58.0%,高 收入组家庭为51.7%。这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平均 消费倾向要远高于高收入家庭。 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对家庭年消费支出的 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家庭年总收入变量的系数 估计值,即边际消费倾向为 0.0449,也就是说,家 庭年总收入每增加 1 万元,消费支出将增加 4.5%; 随着分位数的增加,家庭收入的分位数回归系数 先升后降,边际消费倾向与家庭收入水平呈倒 U 形关系,这意味着相对于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中 等收入者(中间收入和中间偏上收入)的边际消费 倾向是最高的。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 会有效增加消费需求,创造巨大的市场购买力。 

二、房贷支出平均占家庭总支出的 28.9%,居 民近期购房意愿较低 

住房消费与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同时房贷压 力也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调查数据 显示,在城镇地区居住且目前有房贷支出的家庭中, 年房贷按揭支出平均数为 44787.2 元,折算月供为 3732.3元,年房贷支出平均占家庭总支出的28.9%。 在目前租房居住且有房租支出的家庭中,年房租支出 的平均数为11747.3元,折算每月房租支出为978.9 元,年房租支出平均占家庭总支出的21.3%。 在购房意愿方面,调查数据显示,77.8%的被访 者表示没有购房的打算,2.6%的被访者表示打算一 年内购买,1.9%的被访者表示打算两年内购买, 4.1%的被访者打算三年内购买,还有13.6%的被访 者表示有购房的想法,但三年内不打算购买。 

三、网上购物和互联网新消费越来越普遍,但 仍存在近五成的“网购黑洞” 

随着互联网、电商和 5G 技术的普及,网上购 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调查数据显示,有 43.6%的被访者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经常网上购 物。分商品种类来看,网上购买服饰衣帽最为普 遍,占 31.0%,网上购买生鲜蔬果的占比最低,仅 为 5.8%。在新消费方面,外卖、网约车、团购、在 线教育等互联网新消费形态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 受和使用。调查数据显示,32.9%的被访者在过去 的 12 个月中使用过网约车,31.0%的被访者点过 外卖,25.8%的被访者使用过团购,20.1%的被访者 使用过在线教育,14.3%的被访者使用过互联网医 疗,6.9%的被访者有过智能体育消费。值得注意 的是,在新消费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 所有使用过上述互联网新消费形态的被访者中, 城镇居民占 77.6%,农村居民仅占 22.4%。年龄组 之间的差异同样明显,年龄越大,接触和使用互联 网新消费的比例越低,不同年龄人群之间还存在 着巨大的信息鸿沟。 从线上购物和互联网新消费形态的整体来看, 居民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消费分化。利用潜在类 别分析技术可以发现,居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 的消费类别。第一个类别是“传统网购”,主要在网 上购买一些日常用品,但很少涉及团购、网约车等 互联网新消费,这一类别大概占到全部被访者的 12.8%。第二个类别是“新型网购”,在网上购买日 常用品较少,但对团购、网约车、外卖、在线教育等 的需求较大,这一类别大概占到21.3%。第三个类 别可以称为“网购达人”,他们有极高的网上购物和 互联网新消费概率,不仅线上购买日常用品而且经 常线上打车、叫外卖等,这一类别占到了16.3%。第 四个类别是“网购黑洞”,几乎没有任何网上购物行 为和互联网新消费需求,这一类别的占比最多,达 到49.6%。 

四、生态文明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环保和绿色 消费行为较为普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环保意识的 深入人心,绿色消费越来越多地被城乡居民熟悉 和接受。对调查数据中有关绿色消费的 9 个变 量,如日常购物自备购物袋或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购买绿色食品、出行首选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 具、优先选择节能型家电或电子产品等,计算克隆 巴赫阿尔法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得到 系数值为 0.74。以这 9 个变量为基础建构复合变 量,最终的绿色消费指数得分为 4.02(满分为 5 分),表明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绿色消费行为 已经非常普遍。

城乡居民生活与健康状况 

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人们的休 闲生活、文化娱乐生活变得越发丰富多彩。同时, 健康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受到党和政府 的高度重视,健康服务和健康政策正在成为人民过 上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 

一、互联网成为最主要休闲方式和信息获取方 式,青年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调查显示,居民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上网、看 电视或看碟,以及参加体育锻炼。74.8%的城镇居 民和61.0%的农村居民每天都会上网。互联网(包 括手机上网)和电视是居民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 占比分别为72.5%和24.4%。从年龄来看,青年人和 中年人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方式是互联网,占比分别 为95.2%和71.7%;老年人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方式是 电视,占65.9%。从时间上看,居民每天上网时间平 均为 2 小时 36 分钟,城镇居民为 2 小时 57 分钟,农 村居民为2小时。青年人每天上网时间平均为4小 时7分钟,远高于中年人(2小时14分钟)和老年人 (1小时),青年人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二、居民健康状况整体良好,日常参加体育锻 炼的人数占比达到64.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 最重要的指标。随着健康山东建设的深入推进,我 省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全 民健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调查显示,我省居民的健康状况整体良好。 72.2%的居民自我评价身体“比较健康”或“很健 康”,20.3%的居民表示身体健康状况“一般”,6.9% 的居民表示虽然健康状况不好,但仍能自理,只有 0.6%的居民表示需要人照顾。越来越多的居民开 始积极参与健身活动。调查显示,居民参加体育锻 炼的人数占比为64.2%,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平均为4.2次。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对居民健康状况 有显著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自我评价身体 “比较健康”和“很健康”的占比为76.4%,比不参加 体育锻炼的居民(64.7%)高12个百分点。 

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户外活动 和体育运动设施覆盖率达到较高水平 

山东省持续优化健康促进长效机制,加大健康 支持性环境建设,为全民健康营造良好的健康环 境。调查显示,我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 善,健身场地设施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健 康环境更为优美安全。 调查显示,我省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健康环境 不断优化,75%的居民对所在地生态环境质量“较满 意”或“很满意”。农村居民对所在地生态环境质量表 示“较满意”或“很满意”的比例(79.0%)高于城镇居民 (73.6%)。在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数量方面,调查显示, 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绿地、小广场等户外活动 场所的覆盖率为93.7%,健身馆、篮球场等体育运动设 施的覆盖率为78.1%。在对健身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评 价方面,79.3%的居民对绿地、小广场等户外活动场所 “很满意”或“非常满意”,71.9%的居民对健身馆、篮球 场等体育运动设施“很满意”或“非常满意”。 

居民生育意愿与托幼服务需求 

人口问题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连续调整生育政策,从双独二孩到单 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放开三孩,政策意图十分 明显。如何稳定生育率水平,延缓人口老龄化速 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口条件,是关乎 永续发展、长治久安的大事。 

一、婚姻观趋向多元化,结婚和购房成本太高 成为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的最主要原因 

婚姻观反映了对婚姻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对 于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都能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 全社会初婚年龄推迟、离婚率升高、同居现象增多、生 育选择个人化等问题和现象无不与婚姻观密切关 联。调查数据表明,按照现代到传统的划分,婚姻观 整体得分3.2(总分5分,1代表最现代,5代表最传统), 总体来看,山东省居民的婚姻观趋向多元化,传统与 现代对立交融,普遍的性别平等意识和少数的性别歧 视观念并存,性别和代际间的婚姻观差异明显。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 7年下降,2020年的结婚登记人数更是创17年来新 低,年轻人结婚意愿不断下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 会议题。调查显示,18~30 岁的被访者中,未婚独 居的占比最多,为59.5%,初婚有配偶的占37.7%,其 他婚姻状态的占2.8%。被访者认为当前社会年轻 人不愿结婚的最主要三个原因依次是:结婚或购房 成本太高(29.7%)、养育子女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 本太高(21.8%)、追求个人职业发展,没有时间或精 力结婚(15.9%)(此处数值均为响应百分比)。 

二、三孩生育意愿较低,育儿负担过重和工作 家庭冲突是抑制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生育观是影响生育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调查 数据表明,按照现代到传统的划分,生育观整体得分 2.6(总分5分,1代表最现代,5代表最传统),综合来 看,在被访者的生育观中,尊重生育自主权的人本位 思想和强调家庭、社会义务的家本位思想交织,生育 观正处于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矛盾并存的状态。 调查数据显示,在没有生育政策限制的条件 下,被访者最希望拥有1个孩子的比例为17.3%,希 望拥有2个孩子的比例为68.3%,希望拥有3个孩子 的比例为10.9%。对于三孩生育计划,被访者整体 表现消极,有生育三孩计划的只有5%,其中没有明 确生育时间表的占比接近一半。通过单一的放松 数量限制来释放生育意愿,刺激提升人口出生率的 短期效果欠佳,仍需做好其他生育配套支持政策的 落地实施。 调查样本中,被访者表示对于个人生育意愿影 响最大的几个因素依次为:养育子女的经济和时间 成本(31.2%)、高龄生育风险(15.3%)、个人职业发 展(12.7%),以及生育过程中的健康风险(11.5%)。 其他比较高的还有国家政策(8.9%)以及与配偶或 同居伴侣的感情状况(6.7%)(此处数值均为响应百 分比)。整体而言,育儿负担过重和工作家庭冲突 是抑制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生育过程中的健康风 险也是被访者关注较多的问题。无论是高龄生育 还是适龄生育,知晓生育风险前提下的生育权益保 障应进一步加强。 

三、积极构建生育支持环境,需要关注育龄群 体权益保障、不断完善幼儿托育体系 

加快构建与生育政策配套衔接的经济社会政策 体系,降低家庭的抚幼和教育负担,强化职业和家庭 权益保障,才能切实释放生育政策潜力,提高生育积 极性。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认为能有效提高生育积 极性的几个主要政策依次为: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 育资源供给(19.7%)、发展普惠的儿童托育服务 (16.1%)、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和住房补贴等政策 (11.9%)、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10.8%)、完善陪产假 和父育假制度(9.9%)、完善生育休假和生育保险制度 (9.3%),以及提高生殖健康和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 平(7.5%)(此处数值均为响应百分比)。 要高度关注育龄群体的权益保障,帮助她们解决 在孕期、产期的各种困难,有效促进生育政策落地。 调查显示,被访者自身或伴侣在孕期遇到的主要困难 依次为:工作和怀孕有冲突、精力不足(22.0%),孕期生 活无人照顾(20.0%)、孕期健康风险增加、身体不适 (16.8%),孕期心理状态较差、缺少情感支持(15.6%) 以及产检和医疗资源不足(14.3%)。总体来说,育龄 女性中,30岁以下女性更需要情感支持,30~39岁女 性更需要生活照料。从孕期咨询服务需求来看,最急 需的前三项服务项目依次为:饮食营养、胎儿和孕妇 健康咨询(22.9%)、孕产期情绪舒缓与心理疏导咨询 (19.6%)以及产后修复服务咨询(15.7%)(此处数值均 为响应百分比)。总体而言,孕期女性面临较多的生 育和职业困境,孕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需得 到进一步重视。 要完善幼儿托育体系,帮助生育主体平衡家庭 与职业发展,支持家庭成员更好地承担照护责任, 切实减轻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问题。调查数据表 明,被访者对于0~3岁的婴幼儿托育服务有强烈的 需求,且需求更趋多元化。托育需求的前五项依次 为 :日 间 看 护 照 料(20.3%)、婴 幼 儿 早 期 教 育 (16.9%)、婴 幼 儿 与 同 龄 人 的 交 流 娱 乐 空 间 (14.9%)、临时看护照料(13.6%)以及假期看护照料 (11.0%),其他各项服务需求的比例也比较接近。 

城乡居民养老服务需求 

当前,山东省已整体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 龄化背景下,建立更加完善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增进老 年人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 战的重要举措。 

一、47.6%的人认为养老主要应有子女负责,居 家养老仍是首选的养老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养老应主要由子女负责的 占比最高,为47.6%,其次为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 摊,为39.0%,认为主要由老人自己负责和主要由政 府负责的分别为8.0%和5.3%。 在养老方式上,选择比例较高的是居家养老并 由其他家庭成员照料(56.2%)、居家养老并由自己 照料(27.3%)和机构养老(9.4%),选择其他养老方 式的比例均不超过3%。其中,城镇被访者选择居家 养老并由家政照料、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日托或日 间照料的比例高于农村被访者,农村被访者选择居 家养老并由其他家庭成员照料和互助养老的比例 更高。居家养老仍是首选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的 认可度也较高,未来应加快提升社区养老、互助养 老等新型养老模式的服务水平。 

二、城乡老年人能接受的每月养老花费在3千 元以下,老年人最担心患重病 

当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已从过去单一的 物质需求转向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精神需求,精 准测量养老服务的需求变化,能够提高养老服务的 供需适配性,保障优质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养 老资金主要来源上,占比最高的是退休金或养老保 险金,为46.7%,其次是个人积蓄,为23.1%,主要依 靠家人供养的只占10.1%,另有14.0%的被访者表示 没想过这个问题。分城乡来看,城镇被访者最主要 的养老经济来源是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57.1%) 及个人积蓄(19.2%),农村被访者最主要的养老经 济来源是个人积蓄(29.7%)及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 金(29.3%),家人供养的比例是城镇被访者的近 2 倍,为14.3%,以房或以地养老的比例也远高于城镇 被访者,“家人供养”不再是农村被访者养老的首要 经济来源。 对于每月可接受养老金水平,1001-3000 元档 位的选择比例最高(45.1%),其次是500-1000元档 位(34.6%),两者合计占比接近80%。分城乡来看, 农村被访者的养老资金保障水平整体低于城镇被 访者,选择占比最高的是500-1000元档,为44.3%, 高出城镇被访者 15.5 个百分点,选择 1001-3000 元 的比例是35.6%,低于城镇被访者15.2个百分点,在 3001-5000 元档位上,城镇被访者选择的比例约是 农村被访者比例的3倍。 调查样本中,被访者表示养老最担心出现的问题 是患重病,占比为37.2%,其次是经济困难,占比为 23.2%,第三是无人照料,占比为18.6%,其他占比均不 超过10%,这表明疾病、经济和生活照料是老年人生 活中最担忧的三个方面。而关于老年人最需要的服 务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医疗类的服务项目需求强烈, 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医疗服务(27.3%)、陪护服务 (16.0%)和保健服务(15.0%),三者合计近60%。 

三、机构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精神交流和丰富文化 生活,但收费高和缺乏家庭温暖仍是主要限制因素 

机构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补 充,在健康护理、设施保障和娱乐社交等方面拥有 显著优势,是社会化养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 访者选择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的最主要三 个原因依次是与同龄人居住在一起,便于沟通交流 (20.7%)、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12.5%)、养老机 构价格水平合适(11.8%),其他选择比例较高的原 因还有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良好 (10.1%)、膳食服务良好(9.2%)、基础设施良好 (8.7%)和养老机构与医院有合作(8.6%)等(此处数 值均为响应百分比)。分城乡来看,城镇被访者更 看重养老机构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程度、膳食服 务、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于养老机构 是否和医院有合作以便利就诊也更为重视,而农村 被访者对于养老机构的价格更为敏感。 另一方面,在被问及“您认为现在老年人不愿去 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时,被访者表示收费高是 最主要原因,占比为20.4%,其他占比超过10%的原因 依次是:缺少家庭温暖(19.7%)、顾虑周围人对子女有看 法(18.2%)、担心子女不同意(11.8%)和服务态度差 (11.7%)。分城乡来看,农村被访者顾虑周围人对子女 的看法和担心子女不同意而放弃机构养老的比例高于 城镇被访者,城镇被访者对于养老机构的伙食、卫生、 服务态度和基础设施的要求标准更高。 

面向“十四五”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十四五”时期,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充分迸发、 各大经济圈的加速融合、社会和民生事业的高质量 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对于 我们保持定力、乘势而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 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生存型创业正在 向机会型创业积极转变 

企业家精神和活跃的创业活动是一个社会创 新发展的重要要素。调查数据显示,在全部有工作 的样本中,个体工商户占 16.0%,自己是老板的占 4.9%,此外还有部分自由职业者,占2.1%。从社会 经济特征来看,雇主和个体工商户等创业群体相比 于其他群体来说,更加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经济 上也更加富有,他们已经相当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去 那种年龄偏大、没有文化的特征,生存型创业正在 向着机会型创业积极转变。 

二、农村被访者的城镇化意愿较低,难以承受 的高房价仍是阻止农民“进城”的首要因素 

多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二三产业 转移,提升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经济增长做出 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 及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实施,城镇 化的潜力正逐渐变小。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户口在 农村的被访者中,64.5%的人不愿意把户口迁入城 镇,10.4%的人表示没有想好,表示愿意把户口迁入 城镇的只占25.1%。 被访者中,表示不愿意把户口迁入城镇的最重 要的原因是难以承受城镇的高房价,占29.5%,其次 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承包地,占26.6%,再次是认为 家乡的生活成本低,占22.9%,再次是很难融入城市 生活,占20.8%(此处数值均为个案百分比)。除此 之外,诸如需要照顾小孩和老人,没有特长和工作 技能,年龄太大,以及外面就业形势不好等各种原 因,也让被访者不愿意把户口迁往城镇。 表示愿意把户口迁往城镇的被访者中,最吸引 他们的是能让自己的子女有更好的教育机会,占 62.7%,其次是城镇的交通发达、生活方便,占 49.5%,再次是城镇医疗资源更丰富,占43.5%,再次 是城镇工作机会多,收入水平更高,占23.6%(此处 数值均为个案百分比)。此外,诸如城镇买房压力 小、落户政策吸引力大、个人发展空间大等也都在 一定程度上吸引着人们到城镇落户。总的来看,贯 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让进城农民工及其家人真正融 入城市,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 努力抑制城镇房价过快增长,继续深入推动农村土 地“三权分置”改革,才能撬动和赢得改革红利,保 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显著进步,但养老、住 房、就业等短板仍较为突出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 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 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推动了人民生活质量和社 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方面,群众的满 意度达到较高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15分 钟生活圈”中的大多数生活服务设施的满意率均接近 或超过80%。具体来看,对于超市、菜市场等便民商 业设施,表示满意的占82.3%;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等医疗保健设施,表示满意的占79.7%;对于绿地、小 广场等户外活动场所,表示满意的占79.3%;对于小 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表示满意的占78.4%。但同时, 调查数据也显示,一些养老、文娱、体育运动设施等在 个别地区仍然匮乏,如32.9%的被访者表示居家一公 里范围内没有助餐、日间照料等养老设施,27.6%的人 表示周围没有图书馆、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21.9% 的人表示周围没有健身馆、篮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 在社会建设各领域以及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方 面 ,满 意 度 水 平 从 高 到 低 依 次 是 :社 会 治 安 (85.7%)、生态环境(75.0%)、社会保险(73.9%)、幼 儿抚育(70.9%)、医疗(69.3%)、教育(69.2%)、消费 环 境(68.6%)、社 会 救 助(67.4%)、养 老 助 老 (63.2%)、住房(58.8%),以及就业形势(51.6%)。居 民对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表示比较满意和非 常满意的占75.1%。总体来看,群众对多数领域的 满意率都接近或超过70%,但养老、住房、就业等一 些领域的短板仍较为突出。 

四、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较高,对未来社会发 展和个人前景抱有充分信心 

调查数据显示,山东省居民对目前生活的整体 满意度较高。67.2%的居民对目前整体生活状况感 到“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27.6%居民表示“一 般”,仅有5.2%居民表示“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 意”。在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认知方面,多数居 民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的中层(5层和6层)。城镇居 民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中层的比例为 48.1%,农村居民为47.1%。 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源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未 来发展的充分信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山 东省大多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积极的变 化。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中12.9%的人认为,与5年 前相比,自己的生活水平上升很多,53.0%的人认为生 活水平略有上升,23.7%的人认为生活水平没有变化, 8.1%的人认为生活水平略有下降,认为生活水平下降 很多的被访者仅占2.3%。对于未来5年的生活水平, 12.8%的被访者预期会上升很多,56.2%的被访者预期 会略有上升,22.5%的被访者预期不会有什么变化, 7.2%的被访者预期会略有下降,只有1.3%的被访者预 期会下降很多。整体来看,城乡居民在过去5年中切 实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成果,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也有 着积极的预期和充分的信心。 社会信心是人们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 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前景的乐观看法和积极预期。 一个对未来发展抱有充分信心的社会,才能保持昂扬 奋发的精神,生发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调查数据 充分表明,山东省居民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较高, 生活幸福感较强,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就抱有积 极的预期,这些是山东省在“十四五”时期保持经济中 高速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也是做好经 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信心之源、动力之源。 

(课题负责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 员 韩建文 顾问: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 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崔树义 执行专家:山东社 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陈建伟 执笔人:陈建伟、张倩、纪亚楠、李春龙)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