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导语 |  头条 |  图片新闻 |  新闻与动态 |  数据与成果 |  独家数据获取 |  研究项目 |  研究发现 |  返回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库研究项目
山东城市蓝皮书(2023)//“一群、两心、三圈、四化”:架筑山东城市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
时间:2023-01-09    来源: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作者:杨金卫     浏览量:
 


《山东城市蓝皮书(2023)》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持研创的第一部全面反映山东城市发展成就的蓝皮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与关键增长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该蓝皮书立足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梳理总结我省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领域的主要发展成就,全面剖析城市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对策建议。

本书指出,山东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根据“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按照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的“四化”方向纵深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


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地位凸显

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总量较大、经济基础较好,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首次明确并强调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并优化布局了19个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仅次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的国家“十四五”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全面落实、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提出,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文化“两创”新标杆、改善民生共同富裕典范。

目前,山东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城区常住人口4085.59 万人,城镇化率达63.94%,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区城镇化率为 68.83%,区位优势突出,综合实力雄厚。2021年,山东实现生产总值83095.90亿元,占沿黄城市群的42%,进出口总额占6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44%,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40%。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优良,三次产业结构为7.3∶39.9∶52.8,涵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197个中类,全产业链领先优势明显。市场主体庞大,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万家。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沿黄城市群首位,龙头地位凸显。

济青“两心”能级跃升

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核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承载各种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未来人口、产业和资本要素向城市群、都市圈聚集的态势还会加速,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成为城市群和都市圈整体发展水准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着重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带动引领作用,建立起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链式模式,推动黄河流域上下游各区域之间实现合作联动,整体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完善济青联动发展机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引领力的高质量增长极。2021 年末,济南、青岛 GDP 分别达到 1.14 万亿元、1.41万亿元,继续位居全国 GDP 超万亿城市之列,在全省GDP占比分别为13.76%和17.02%,位居全省前两位。青岛、济南对外来人口吸引力最大,2021年,两市分别流入111.89万人、51.65万人,占省外流入总人数的39.61%,成为吸引省外流入人口的主战场。济青两大核心城市的规模优势和功能升级,有力提升了城市对先进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带动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集约利用,有效提高了整体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圈”加快协同互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省在全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山东省深入推进“走在前、开新局”,彰显大省担当,切实担负起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山东省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发展战略”之一,高水平谋划了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协同一体化发展。省会经济圈以济南为中心,综合发挥产业实力雄厚、科创文教发达、医疗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越等特色优势,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六市一体发展,加快推进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以青岛为中心,综合发挥海洋经济领先、智能制造发达、金融服务集聚、开放程度较高等特色优势,辐射带动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四市一体发展,加快推进青潍日同城化、烟威同城化,打造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空间潜力巨大等比较优势,推动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强化城市功能,协同联动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山东城市发展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的规律性趋势,推动经济圈内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深度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四化”推进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

现阶段,我省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增长区间的后半段,正在向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的高质量集约方向深入推进。

一是加速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智慧化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突出数字惠民导向,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新型智慧城市,实施“数聚赋能”行动,全面建成“城市大脑”,支撑市域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深入实施“宽带山东”战略,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域感知平台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实现“一屏观全区、一网管全程”;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深入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驱动流程再造,建成省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数字治理,扎实开展“互联网+监管”,优化数字生态治理。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绿色转型,推进城市绿色化。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区、经济绿色转型示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倒逼和促进作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的绿色发展路径不断拓展,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开展 “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系统保护治理以及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绿满齐鲁 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和蓝色海湾等海洋生态修复重大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864平方公里,深入实施受损岸线治理率达到80% 以上。

三是加快提升城市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城市均衡化。深度融入全国“两横三纵”战略格局,发挥山东处于北横、东纵的“十字”交汇区位优势,形成了2 个特大城市、10 个大城市、9 个中等城市、73个小城市(县城)、1072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2021年底,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94%,菏泽、聊城、济宁、潍坊近十年间城镇化率增幅最大,各市增幅均超过15%,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正在缩小。

四是持续深入推进城乡互促和双向发展,推进城乡双向化。坚持城乡一盘棋,高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多管齐下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新标杆

一是聚焦全国“一盘棋”,打通城市高质量发展经脉。实现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打造了“三网两群一体系”综合立体交通网,东西提升沿黄达海大通道能力,南北强化与长三角、京津冀区域联接,加强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建设,打通了纵贯南北和横贯东西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通道。

二是聚焦对外开放升级提档,持续增强城市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全面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由最初的面向韩日为主转为更加多元化地区开放格局。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沿线地区优势,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开展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达到13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上半年,山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783.7亿元,增长35.7%。

三是聚焦现代化建设全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高端工业发展稳健,2021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18.5%,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强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1%。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市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四新”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3%。现代农业迅猛发展,品牌化、高端化建设持续加快。2021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03亿元,占全国的7.5%,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农产品出口1238.4亿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2.7%,连续23年蝉联冠军。要素投入方面,实施现代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等重大工程,引育全球农业领域顶尖人才,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农村电商发展迅速。

四是聚焦以人为本,全力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35705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6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增长10.9%。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颁布实施《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全省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77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4万个,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制定实施“就业优先10条”等政策措施,开展创业助推、扩容提质、服务增效、用工保障四项计划,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323万人次,发放以工代训补贴19亿元,2021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实施《“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推进47个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79元;新市民、新毕业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全省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5.41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7658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为下一步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施力方向,提供了操作遵循。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站在新起点,山东各级各部门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定位,把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筑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宽厚基石。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山东城市蓝皮书(2023)》主编)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