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山东省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返回首页

《自由与处境——从理性分析到生存分析》

基本信息

发表日期:

成果类型:

著作

所属学科:

哲学

成果简介:

人的生存是在自主性(主要是理性)和接受性(主要由信和敬等情绪打开)中展开的,凸显自主性或接受性会引导不同的自由概念。该著作主要沿着对理性的分析、对信仰的分析,以及对生存本身的分析,这三个维度讨论了近现代位重要思想家自由概念。就其形态而言,这些分析主要呈现了形式性自由“接受性自由”时间性自由”这三种类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讨论近现代思想史中的三种自由类型的著作。接下来,笔者主要就研究内容、创新性、研究的难点(也是重点),以及成果的理论价值分别阐释之。

 

1、研究内容及指引意义

总体言之,该著作主要在自由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现代个体与现代世界处境之间的关系。由于抽象掉人的实际生存经验,以探讨政治-国家合法性为问题动机的近代思想构造了一种抽象的、形式性的自由概念。这种自由概念引导的是一种无世界的自由个体。通过霍布斯到卢梭这一线对“权利”和“私有财产”的分析,该著作分析性地呈现出现代自由个体的“无世界性”。这种无世界、无处境的自由主体进一步进入康德的研究视域。到了思想的晚年,康德才真正意识到卢梭所意识到的东西,但他并没有能力突破这种困境。在其宗教哲学文本中,他设想了一种“伦理共同体”,但这种伦理共同体却是与现实生活世界相分立的。因而不仅在实践哲学上主张两个世界,在宗教中,康德依然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两个世界。两个世界更深地印证了近代自由个体的“无世界”状况。海德格尔形象地称之为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的生存状况。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批评了康德的两个世界理论,他们也给出了相似的解决方案:出于思想和现实逻辑的思想构造——“国家”和“共产主义社会”。它们都需要在康德之前和之后的整体社会和思想幅度内得到理解该著作有力地评价这种构造的重要思想史意义,同时也指出其在思想和现实的实际中所可能面对的问题。这种批判性的分析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是有意义的。

思想性地勾画出现代世界这一背景后,该著作着力分析齐克果全新的自由观——作为信之可能性接受性自由概念。在哲学上,这种自由观被现象学消化。胡塞尔以分析的方式呈现了人类认识的整体时间性结构,进一步这种时间性结构进入海德格尔的思想视域。在后者那里,时间性与人的存在关联到一起,它成为人的自由的标志性因素,这是一种“时间性自由”该著作着力分析人的时间性自由如何与生活世界相关联,以及人的这种自由存在的自我解构所在,它必然走向对“存在的聆听”。这种对“存在的聆听”,引导了后续基督教思想家重新探讨生存与世界,自由与信仰的关系。沿着齐克果和海德格尔的道路,巴特描述了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那就是在对上帝的信仰中进入教会朋霍费尔则在对自由与世界关系的讨论中对世界和信仰有了一体性的讨论。如果说齐克果的信仰是自由个体独自面对上帝,那么巴特和朋霍费尔的信仰就是在教会中在生活世界中面对上帝。——这是该著作完成后,汉语基督教研究界需要面对的问题。

些后续的问题既是基督教世界对近代社会和思想困境的回应,也在相当程度上引导我们对儒学传统资源与现代性交汇之后的命运的思考。笔者泰山学者计划所研究的主题(《生存与思想的张力:现代性与儒学的交汇及其出路》)正是沿着该著作展开的。就笔者所见,该著作若能得到汉语学界的广泛回应,会引导我们对现代世界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无论是对西方世界的相关问题,还是汉语世界的问题。

 

2、该著作的创新之处

目前汉语学界产出众多,但有独特分析方法和分析视角的作品比较少。如果离开深入而细微的分析,产出的成果或者是拾人牙慧,或者是空洞无物,诸般等等。在这种状况下,笔者致力于打磨一套称为“生存分析”的研究方法(2021年6月,笔者专门就此分析方法举办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生存分析与思想史研究),该著作便是这套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具体言之,正是因为近代以来对理性能力的强大信任,思想家才敢于根据理性作出种种建构,但这些建构只是生存之自主性的一个维度;如果只关注这一个维度,所给出的各种概念就会是理想型的。故而,“形式性自由”这一概念被笔者提炼出来描述齐克果之前对自由的讨论。同样地,正是因为充分意识到生存之接受性的这个维度,笔者把齐克果对自由的讨论定位于“接受性自由”;相应地,海德格尔对自由的时间性探讨由于关注到两个维度,而被诊断为“时间性自由”——时间的未来维度最深切地关乎生存的接受性,过去维度则既能在接受性中有所变更、又能在理性的构造中呈现意义。因此,自由的三种类型的提出,以及能够得到深入的分析,都依赖于笔者的生存分析方法。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这些原本的概念内容就具有了实际的生存意义,从而能够更好地被造就为实际性的世界生活。

在这种核心方法的引导下,该著作有着诸多的创新观点。从大的思想道路看:a、齐克果不再被视为纯粹的基督教神学家,而是接着康德-黑格尔等人继续言说的作家,只是他把生存的另一个维度更明显地揭示出来。b、海德格尔与其他现象学经典作家的思考方式被纳入到基督教神学中,其表征就是对生存之接受性的接受,而这在一般意义上被归诸宗教。换言之,通过生存分析方法,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的鸿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被抹平:它们都是生存之基本现象而已。c、传统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为理性主义者,但对其文本的深入分析显示,这些文本所内含的对理性的战战兢兢,都指示了这些文本有着另外的解释维度,该著作的各个小节的标题都呈现出这一点。因此,生存分析让文本更具弹性,更具深刻而辽远的接受空间,而这个空间正是思想的对话空间,也是生存所共有的“接洽”空间。在大的具体观点上,a、近代政治哲学的起点不是马基雅维利,而是卢瑟福;b、洛克之《政府论》更应该关注的是“第一论”,而非传统上认为的“第二论”;c、康德两个世界的划分需要在宗教哲学文本中解决;d、齐克果的《爱的作为》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别样的表达;e、处境概念是现代思想的核心主题;等等。这些都在该著作中得到很充分的表达。

总体言之,生存分析方法在该著作中的应用,打破了一直存在着的哲学与宗教、信仰与理性、理想性之建构和现实性之实际的巨大裂痕;同时也将进一步打破一直存在着的中与西、古与今之间的对峙(笔者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它们只是生存之现象在不同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思想维度的展示而已。

 

3、研究的难度所在

在一条连贯的思路下贯穿从作为政治哲学家的卢瑟福-霍布斯,经德国古典哲学和齐克果,到现象学的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是艰难的,涉及到最核心的自由问题时,尤其如此。就此而言,该著作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而能够面对并完成这个挑战,所依赖的正是笔者所倡导的生存分析方法。

每个人都生存着,似乎生存并不是个问题,更谈不上以对其的分析作为方法。实则不然。理性看似强大,但其建构起来的东西若不能得到生存的“接受”,它就是没有力量的;另一方面,除了理性或情感等的建构外,生存有无自身的“自发性”呢?这个问题最深刻地检验着生存分析的彻底性。笔者是通过诸般的宗教现象意识到生存自身的“自发性”的——这种自发性于其指向的对象而言,乃是一种接受性。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生存分析作为方法才是可能的。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不断地面对思想家的诸文本,在与其的对话中,不断地磨砺这种方法。与之相伴随,生存分析的框架也逐渐成型。这个框架就是该著作在自由这个概念上所形成的三种类型学的分析。

严格上讲,生存分析是对生存现象的现象学分析,熟知的现象学口号“回到事情本身”中有两个要点:回到和事情。在该著作中,事情是关于近代以来自由的事情;回到则是回到自身作为生存者的生存本身。两者都是高难的。于前者而言,诸位思想家对自由的言说都包含生存的两个维度,但若仔细地分辨之却是问题重重的——这既是文本自身的解释空间,也是思想家自己所做着的分辨。若是把诸位思想家的体察编织在一条逻辑一贯的思路中,就更是难上加难。于后者而言,初看是清楚的生存体验,但在与诸思想家对话的过程中,这些体验有误限地相互交叉,充满了张力。因此,分析和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地与自己、与思想家对话和进行分辨的过程;与之相应,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地澄清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自苏格拉底以来,哲学家就认识到“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最核心的主题;而对于宗教传统来说,如何在至高者中认识自己乃是核心性的。

该著作从事的是这双重的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4、理论价值

该著作是纯理论性的。诸现象,以及世界总体若非经历理论上的彻底反思,所谓的现实就是飘忽不定的,这是自希腊哲学建立以来的人类的共同认识。与古典世界相比,现代世界更加复杂多变,因而尤其需要理论。该著作致力于通过自由概念理解现代世界的构成,及其诸般问题(政治的、宗教的,等等),致力于在最基础的生存问题上对之作出分析和诊断。就抽离纷繁复杂的现象之后的、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有根基性的自由问题而言,该著作无论对于汉语世界,还是对于西语世界,都具有可供分析借鉴的理论价值。

对中国社会来说,近代以来与西方的接触,依时间顺序分别发生在器物、功用、政治制度、文化,以及文化根基处的自由与信仰等层面。自由和信仰问题在根基处最深刻地分别了中与西,只有深入地领会西方思想家对自由问题的处理才能真正理解西方,也才能真正地面对这个强大的他者而建构自己。就此而言,该著作是汉语思想界努力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对于塑造中国的未来意义重大——有力量、有根基的生活总体(政治、经济,各个领域)不只是生活日用,生存最内在的张力,及其引导的自由理论才是奠基性的。


作者信息

第 1 作者 : 尚文华

著作

国际标准书号:
ISBN978-7-5203-3075-6
CIP核字号:
2018,20045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
附件(版权页):

版权页.jpg

附件(正文):

《自由与处境》—出版社PDF版.pdf

Archiver | 小黑屋 | 纠错 | 设为首页

© 2001-2017 Comsenz Inc.

Copyright 2017 山东省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鲁ICP备10000421号-3)

返回顶部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